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赴美展出的兵马俑被人盗走拇指引发关注。2月21日,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工作人员称,此次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展出的展品来自陕西省16家单位,“兵马俑拇指被盗”事件并未影响展览的举办和文物回国日期,展期将按原计划进行。 目前,被盗兵马俑拇指已经找回,涉事男子迈克·罗哈纳也面临审判,但其间暴露出的博物馆安保漏洞令人震惊。据报道,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兵马俑拇指被盗几周后方才察觉,另外,此...
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来自丝路之都的唐代艺术》展览,于7月10日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圆满落幕。陕西历史博物馆共有20件/套珍贵文物参加了此次展览,随着展览结束,参展文物已于8月2日顺利点交归库。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今年以来,陕历博努力在盘活文物资源、深挖藏品潜质上下功夫,积极组织文物参加各类展览,藏品...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文化厅等联合主办的《山东抗日战争主题展》将于7月7号在山东博物馆开展,目前正在紧张布展。展览将展出历史图片等史料600多件,抗战珍贵文物300多件。展览还加入了省委党史研究室最新的抗战调查研究成果。包括山东抗战取得的辉煌战果、抗战时期山东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59475位抗战英烈名录以及日军侵略山东期间制造的惨案调研资...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法门寺博物馆。为唐懿宗赐赠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从内至外,共有八重,分别为: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纯金四门塔,为八重宝函第一重。高7.1、月台长宽各4.8、垫板长宽各5.4厘米。重184克。铸造、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由塔身、塔座和垫片三部分组成。塔身正方体,宝珠塔尖,单檐,四角起翘。宝珠饰火焰纹,其下有双层仰莲座,檐柱上錾卷草纹。...
害夫(hu)簋,西周晚期,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重60千克。1978年陕西扶风法门镇齐村出土,现藏周原博物馆。形体厚重,圆鼓腹,有珥双兽耳耸出器口,圈足下有方座。簋腹部与器座均饰有细密的直棱纹,颈部与足部皆饰有窃曲纹。器内底有铭文十二行,一百二十四个字。由此可知是西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大意为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将彝宝簋,安惠干先宗列祖...
元代,1950年江苏南京印堂村观音山沐英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3厘米。器腹主题纹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纹;辅助纹饰有杂宝、缠枝番莲和莲瓣纹等,装饰层次虽多,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浑然一体。以古代历史为装饰题材,在元代青花瓷中经常使用,反映出当时戏曲故事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瓶上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栩栩如生。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
西周中期,1967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白家庄出土,现藏陕西省扶风周原博物馆。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水器。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故又称史墙盘。圆腹,腹耳,圈足。腹部饰鸟纹,圈足饰上下卷曲的云纹。盘内底铸造铭文十八行,二百八十四个字。铭文内容及其丰富,分前后两段。前段以言简意赅的内容追颂周初文、武、康、昭、穆各王和赞美时王...
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尊高33.1厘米,口径62厘米,盘高24厘米,口径47.3厘米。出土时尊放在盘内。尊为筒形,侈口,长颈,腹下垂,圈足。口沿铸双层虺纹和螭纹的镂孔附饰,颈部铸四只圆雕兽,腹部与圈足上各铸两两相对的四条龙。盘体呈圆形,折沿和沿上的四个方形耳,以镂孔虺螭为饰,耳两侧以镂孔对夔为饰,耳间各铸攀附盘壁的龙,平底下以四龙为足。尊与盘的时代,从大...
新石器时代,1978年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木胎,敛口,呈椭圆形瓜棱形,有圈足。器壁内外有薄薄的一层朱红色涂料且微有光泽。据鉴定,这种朱红色涂料,“经裂解后,涂氯化钠盐片,用红外光谱分析,其光谱图和马王堆汉墓出土漆皮的裂解光谱图相似”,确认碗上的涂料为调朱色生漆。河姆渡遗址共分四层,一、二层文化面貌与嘉兴马家浜等处相似,遗址以三、四层位主,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一...
战国时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高16.3厘米,长20.4厘米。木胎。呈鸳鸯形,由两半胶合而成,颈部作圆形榫卯结合,插入器身,头可自由转动。器身内部剜空,北部开有长方形孔,覆以浮雕夔龙纹盖,尾平伸,翅膀微微上翘,足作卷卧状。通体髹黑漆地施艳丽彩绘。颈部、前腹、足部均朱绘鳞纹,间饰黄色细点。腹部两侧绘两幅及其精彩的漆画:左侧绘撞钟、击磬场面;右侧绘击鼓、舞蹈场面。此器形象...
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玉料呈白色。器由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由十三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廿四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其中有四个活环是用金属榫插接,拆卸之后便成为五块长度不同、环片多少不等的连环玉佩,折叠起来便形成一块玉团状。此玉佩经过精心周密设计之后加工而成,第一块玉有二片二环,第二块玉有三片六环,第三块小玉仅有二环...
1959年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器身呈长方体,两耳直立,四柱足,足上部装饰兽面纹。器四角有较高的扉棱,器腹四面各高浮雕出形象相同的人面作主题纹饰,人面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双耳卷曲,人面的额部两侧还有云雷纹以及象征性的角、爪作装饰。在鼎腹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大禾”二字,字体宏伟有力。其用途可...
拓本38页,剪条装裱,每页3行,行6字。纵22 .3厘米,横12.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碑立于延熹八年(165年),隶书,典雅壮伟。汉碑极少留书者姓名,此碑文末有“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名款。碑文记述历朝帝王封禅祭天地的祀典和当朝弘农太守袁逢主持重修华岳庙碑的经过。 原碑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著录。据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和明郭宗昌《金石史》中记载推测,宋末元初碑已毁。传世拓本...
子龙鼎 子龙鼎铭文 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商代末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103厘米,耳高22厘米,腹高43厘米,足高36.5厘米,口径80厘米。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该鼎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兽面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兽面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子龙鼎所铸铭文“...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全国第三批共94件禁出境展览文物名单,1件出土于宜兴的文物榜上有名。这些文物都为国宝级一级文物中的孤品、易损品,价值极高,为保护文物安全,禁止出境展览。 这件来自宜兴的文物叫做“西晋青釉神兽尊”,于1976年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物博馆。据悉,考古界一致认为,这件文物是宜兴本地烧造,具有极高的青瓷工艺水平。至今,共有11件江苏文物列入禁出境展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