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常德唐林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将西洞庭地区的文明史推进到4000年前。”该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王良智近日在2016湖南考古汇报会上表示,唐林遗址文化因素特点鲜明,包含宋元时期、商周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三个阶段的文化堆积。 发现于2010年的唐林遗址位于湖南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唐林村,周围河网、池塘、湖泊密布,水系发达。2016年3月,当地村民在遗址西部修建鱼塘,挖出大量新石器晚期石家河文化和西...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辽市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址。根据遗址房屋形制、出土遗物特点推断,这个遗址属于哈民文化遗存。 哈民文化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因距今5000年至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哈民史前聚落遗址的发现而得名。这类遗存的文化中心大体分布在中国东北的科尔沁沙地地区,遗存文化面貌独特,年代与红山文化晚期相当,与周邻地区已发现命名的新石器文化均不相同。 这处被称为腰伯吐哈民文化遗...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为期一个月的西藏邦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该遗址是西藏又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文化遗址。 邦嘎遗址是西藏山南地区雅砻河谷地带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从1985年首次试掘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试掘和发掘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料迄今未能正式发表。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林辉介绍,为全面了解邦嘎遗址的文化性质、...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为期一个月的西藏邦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该遗址是西藏又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文化遗址。 邦嘎遗址是西藏山南地区雅砻河谷地带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从1985年首次试掘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试掘和发掘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料迄今未能正式发表。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林辉介绍,为了全面了解邦嘎遗址的文化性质...
经过近一个月的考古发掘,日前,西藏邦嘎遗址和琼结河谷调查工作均取得了重要收获。专家表示,目前初步观察认为,邦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文化遗址。 邦嘎遗址是西藏山南雅砻河谷地带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从1985年首次试掘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由于种种原因,资料迄今未能正式发表。为全面了解该遗址的年代、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制定了数年的工...
8月22日,敖汉史前文化研究会成立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赤峰市文物局、辽宁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敖汉旗分布有4000多处古代遗址,史前文化璀璨辉煌,是小河西文化(距今8200多年)、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年至740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7200年至6400年)、红山文化(距今6700年至50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
记者从今日举行的姜里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发布会上获悉,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历时三个月,对昆山张浦镇惊现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种类繁多,其中磨刻有50齿牙的玉璜、蘑菇状的玉耳珰等玉器,为长江下游首次发现。 今年7月上旬,张浦村镇可园规划,在进行前期地块整治建设中发现文化遗物,经考古勘探调查,确认为一处史前文化遗址,文化堆积厚约1.5-2米左右,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左右。由于建设...
(记者 邓华)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博物馆了解到,日前由阿拉善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阿拉善盟史前考古调查队对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周边的沙漠进行了一次考古调查。这次调查新发现了一处面积较大的史前文化遗址--巴彦陶来遗址。 据阿拉善博物馆工作人员边文利介绍,巴彦陶来遗址位于达来呼布镇东南约40公里处的巴彦陶来农场内,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8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四周被高大...
据《内蒙古晨报》报道:日前,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获悉,考古人员在通辽市的南宝力皋吐古墓群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600年的史前人类帽子——“骨冠”或“骨角质冠饰”。专家表示,骨冠的发现在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尚属首例。南宝力皋吐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南麓草原与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地带,目前已发掘清理近400座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墓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