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1月13日上午,遗址2018年秋季考古发掘启动仪式在淮上区双墩村双墩文化遗址现场举行。该次发掘是在今年春季发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考古发掘成果,梳理不同时期遗址文化内涵并形成考古发掘简报,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 据蚌埠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兰会介绍,双墩遗址2018年秋季发掘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蚌埠市文广新局(旅游局)联合组织。近年来,双墩遗址考古发掘取得多项阶段性...
11月13日上午,双墩遗址2018年秋季考古发掘启动仪式在淮上区双墩村双墩文化遗址现场举行。该次发掘是在今年春季发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考古发掘成果,梳理不同时期遗址文化内涵并形成考古发掘简报,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 据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兰会介绍,双墩遗址2018年秋季考古发掘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蚌埠市文广新局(旅游局)联合组织。近年来,双墩遗址考古发掘取得多项阶...
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在蚌埠开幕。当天,中国考古学会发布新一轮双墩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不仅双墩文化刻画符号是探索早期文字起源的重要材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而且新发现的一处人工堆筑台基表明,该处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人类祭祀活动。 刻画符号系统举世罕见 双墩遗址是安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300年,不仅将安徽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而且这个是目前...
“通过2014年到2016年的考古发掘,我们有两项比较重要的发现:在遗址的核心区发现了一个人工堆筑的大型夯筑台基,围绕这个台基有人类大规模聚集活动形成的陶片兽骨堆积,初步推断属于祭祀活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领队张东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当日,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对外发布了2014年至2016年考古最新成果。 2014年至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围绕双墩遗址核...
“双墩遗址二次发掘目前已完成了2014年秋季、2015年春季发掘,2015年秋冬季发掘正在进行之中,发掘面积已达近千平方米,已有多项重要发现尚未公布。”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馆长辛礼学1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挖掘过程将持续3至5年时间。 今年9月19日,蚌埠市双墩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再次启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负责对遗址进行全面发掘,进一步追溯淮河文化的源头,探究双墩文化的内涵。目前,发掘工...
10月13日,由社科院考古所专家组成的考古队正式进驻蚌埠双墩遗址,启动了第二次发掘。专家根据出土器物分析认为,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古人极有可能喜爱吃河鲜类的“火锅”。 现场探坑表层覆盖着陶片 蚌埠市淮上区双墩遗址公园南部是此次二期发掘的区域。昨天上午,记者在这里看到,整个双墩遗址的西北角分布着16个探方,在其中七八个探方里,露天土层几乎被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陶片、蚌壳、螺蛳壳以及兽骨所...
昨天,记者从双墩遗址二次考古发掘现场了解到,自本月18日考古队正式进驻双墩遗址现场开展工作以来,发掘进展顺利,目前已经进入到文化层,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 双墩遗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历史,遗址面积二三万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进行过一次发掘,是蚌埠地区乃至淮河中游地区最早的人类祖先居住过的地方,通过前期的考古发掘证实,双墩遗址东西北三面环水,南部连接岗地,是静水状态下的湖相沉积。 考...
蚌埠双墩遗址二次全面勘探发掘正式启动 9月19日,双墩遗址二次发掘启动暨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蚌埠院士工作站签约仪式在双墩遗址举行。 蚌埠新闻网讯(记者 张婷婷 沈明堂)9月19日上午,双墩遗址二次发掘正式启动,这也是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蚌设立后的首个考古发掘项目。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二次发掘项目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将...
记者从9月19日下午召开的双墩遗址二次发掘对接座谈会上了解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计划于10月份正式进驻遗址,开始全面勘探发掘。 据了解,此次发掘将围绕遗址的范围、内涵、功能分区,以及与各个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碰撞,开展点面结合的研究,从整体上来了解双墩遗址,揭示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文化社会发展面貌,人类文明演进历程,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
蚌埠市双墩遗址二次挖掘昨日正式启动。新安晚报记者从蚌埠市获悉,此次考古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于10月初进入遗址内勘探。这意味着,双墩遗址首次进入国家级考古发掘研究,对研究淮河文化和探索人类早期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双墩遗址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安徽省考古所进行过一次375平方米的发掘。虽然发掘面积不大,但出土内容非常丰富。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
沉寂了二十多年的双墩遗址于9月19日再次启动发掘。此次,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将对双墩遗址进行全面发掘,进一步追溯淮河文化的源头,探究双墩文化的内涵。 双墩遗址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安徽省考古所进行过第一次发掘,虽然发掘面积不大,但出土内容非常丰富,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划符号和泥塑艺术品。 ...
昨天,《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首度发布,报告中发表了双墩遗址发掘出的600多件刻划符号的珍贵材料。昨天,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考古学会共同举办研讨会,就双墩遗址的内涵和630多件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的关系进行了解密和探讨。 双墩遗址位于我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它的发掘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也将我省的历史上溯到7300多年前。双墩遗址曾先后进行3次...
目前我国出土最形象的新石器时代陶塑人面像 经过两年多的整理和编写,学术界期待已久的《蚌埠双墩遗址发掘报告》终于出版发行。昨天,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专著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距今约7300年的双墩文化,不仅将我省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而且这个目前我省及淮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上出土的600多件刻画符号,很可能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