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 高19.7、口径13.5、足径9.5厘米 1956年周庆岐先生 捐赠 唇口,束颈,长腹,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器身施仿钧窑变釉,外底施酱釉,并刻有“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窑变釉为宋代钧窑所创烧,釉料中有多种呈色剂,如铁、铜、锰、钴等,经高温窑火烧制,釉料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在熔融过程中,出现鲜艳夺目的釉色,如红、紫、蓝等色交错在一起,绚丽多姿,妙趣横生。窑变釉开创了我国釉彩装...
宣统款仿钧窑变釉杏圆瓶,清宣统,高30cm,口横10.5cm,口纵9cm,足横12cm,足纵9cm。 瓶直口,溜肩,鼓腹,长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贯耳,口下至肩转折处四边呈委角状。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无釉露白胎。外底署阴刻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
仿钧窑变釉石榴尊,清道光,高19cm,口径10.5cm,足径9cm。 尊形如石榴,故名石榴尊。花口,折沿,直颈,圆腹,圈足微外撇,器身均匀分布六条凹线。外底刻划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器内施月白色釉,器外施以红色窑变釉,六条凹线处釉呈天蓝色,圈足内施浅月白色釉,釉色不匀。 清道光时期的窑变红釉瓷器在釉色变幻方面总的来说已不如雍正、乾隆时期丰富,烧造技术呈衰退之势。
仿钧窑变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清雍正,高9.6cm,口径25.5cm,足距10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折沿,弧腹,内底坦平,底下承以三足,足内涩胎无釉。通体施窑变釉,外壁近足处积釉明显。釉面红蓝相间,流淌交融。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仿钧窑瓷器时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所施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呈色后相互交融...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海棠式花盆,清雍正,高8cm,口横16.5cm,口纵16cm, 足横8.5cm,足纵7cm。 花盆为海棠式,敞口,折沿,深腹壁下斜,平底,底开有两个渗水圆孔,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小足。里、外均施仿钧窑变釉,蓝、紫相间,釉面垂流自然。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清雍正,高25.5cm,口径7.3cm,足径12cm。 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尤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钧窑因其变...
乾隆款仿钧窑双耳瓶 清 通高29.8厘米 鼓腹,贯耳,圈足。造型仿宋官窑,釉色仿钧窑。造型端庄稳重,釉色青、白、蓝、紫交相辉映,艳丽夺目。乾隆时期(1736―1795年)是我国清代瓷器工艺的鼎盛时期,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地步。仿古器物更是超越前代,此器是仿钧瓷的佳品。
雍正朝御窑颜色釉瓷器的烧制,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颜色至精至纯,件件釉质光润清澈,造型、胎质、烧造工艺、施釉方法都十分讲究。 钧窑自古以“浑然天成,绝世无双”而独步官窑界。钧瓷绚烂奇妙之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或如美玉,所谓“似玉非玉腾似玉”;或如蓝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也。尤为神奇者,窑变尤象,或如群山叠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积南岭、玉暖冰河;或如星辰满天、寒鸦归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