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两件故宫院藏茶文物揭幕 高凯 摄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贡茶在480件左右,品类多样,来自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在历史发展中,贡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遴选和制作过程更为精细,包装也极为考究,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谈及院藏贡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万秀锋说。 以“香茗共享、匠心传承”为主题的中国茶文化传承传播活动16日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举办。 当日中共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福建...
“注春啜香——中国茶文化展”日前在瑞安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为期两月有余,由瑞安市文广新局主办,中国茶叶博物馆和瑞安市博物馆承办。 有诗云“人生四韵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道出了茶在中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次展览从茶史、茶品、茶具、茶俗等角度讲述中国茶文化的前世今生:从“饮茶的萌芽”开始细数唐、宋、明、清历代茶文化发展;全面介绍当今市面流行的几大重要茶品;以茶器造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不同时...
4月16日,“注春啜香——中国茶文化展”展览开幕式在桐庐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由桐庐博物馆和中国茶叶博物馆共同举办。 本次展览分为七个篇章,分别是《茶史寻踪》、《茶品荟萃》、《茶与健康》、《茶具珍赏》、《茶俗话聊》、《啜墨看茶》、《华茶远播》等,共展出与茶有关的文物展品121件,多角度大视野向观众展示中国茶文化,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茶文化、学习茶文化、传播茶文化。开幕式期间,县茶文化研究会的茶艺表演...
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得名。秦始皇灭楚,改名阳羡。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亦有红、绿、黄、白等色,故又被誉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称紫砂器。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
端起面前直径约5厘米的白色骨瓷小茶杯,慢慢啜饮着杯中琥珀汤色的花秋黑茶,美国人唐思德说,“这样的味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到。” 今年55岁的唐思德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犹太家庭,1979年邓小平访美,这位小个子东方“巨人”的魅力深深征服了还在历史系念大二的唐思德,自此,唐思德一头扎进浩瀚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并开始学习中文。30多年热情不减,他时时关注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
8月22日,为期5天的“从北京到乌兰巴托”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本届艺术展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蒙古和平友好组织共同主办、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和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共同承办。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蒙古文化部副部长图门吉日嘎拉、中华文促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蒙古和平友好组织主席德·扎格德扎布等嘉宾出席。 开幕式上,中蒙双方嘉宾共同表示,此次茶文化艺术展以“万里茶道”的独特视角切...
2014年8月22日,为期5天的“从北京到乌兰巴托”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本届艺术展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蒙古和平友好组织共同主办、万里茶道协作体和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共同承办。中华文促会常务副主席王石、驻会副主席金坚范、蒙古XXX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艺术展。 2014年是中蒙建交65周年,在2013年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应邀访问蒙古国期间,两国政府达成高度共识,希望...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转型于明清,复兴于当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佛、道、老、庄、墨诸家的优秀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