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今天再次进行三维扫描,扫描数据将成为海昏侯墓将来复原、展示的重要依据。 上午十点,在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内,考古人员正在使用三维扫描仪对主椁室进行扫描。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国家专家组组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告诉记者,这样的扫描,从主椁室发掘清理工作开始以来已经进行了很多次,发掘过程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实现了数字化、影像化。清理一层,扫描一层。...
1月7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完成了对宣汉县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身”记录。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所长姚军介绍,三维扫描技术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先进科学技术,不仅能精确记录下野外文物的全部情况,还能不损伤文物本体,将三维扫描技术运用在石窟寺和石质文物的测绘和保护上,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近开始的探索。此次,利用三维扫描技术...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石窟寺研究所完成宣汉县四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一个点——插旗山曾氏墓群的三维扫描的田野工作。三维扫描技术以其野外工作效率高、精度高而又不损伤文物本体而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先进科学技术。我院最早在石窟寺测绘和保护上运用该技术,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需求,本次大范围利用三维扫描技在宣汉地区石质文物保护中采集数据,为后期保护和研究、利用提供支撑。向家嘴李邓氏墓、...
近日,洛阳市博物馆对馆内的镇馆之宝之一的石辟邪及泥塑佛面等4件珍贵文物进行了首次三维扫描。 据了解,此次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手段,在不对文物造成任何破坏的情况下,更精确、完整地为文物留下永久性、高精度的数字化档案。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用三维扫描仪器扫描文物石辟邪。
工作人员用三维扫描仪全面扫描,给大墓建立3D 影像立体档案本报记者赵航摄 7月2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动用三维扫描仪对目前展开考古挖掘的西周墓进行全面扫描,给大墓建立一份3D影像立体档案。同时,考古人员已着手将墓坑棺椁部分散落的玉器和铜饰进行编号、整理装箱,运回库房进行研究。 三维扫描仪给古墓建立档案 在对墓室的漆皮等残留遗迹采集结束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动用先进的三维扫...
为留下古墓的每个细节,真实记录考古发掘现场,考古队请来了测绘专家,对主棺室进行三维扫描成像,确保对墓室的每个细节进行全方位地扫描。据悉,这是临沂考古史上首次运用三维扫描激光技术,为日后古墓遗址再现提供了数据保障。 11日下午,考古发掘现场来了两名特殊的专家,他们是来自山东建筑大学的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系的测绘专家,此行主要是对春秋古墓的主棺室进行三维激光扫描,真实记录主棺室在文物提取前的现状,为日...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已完成三维扫描先期工作,这标志着响堂山石窟复原工程迈出探索性的一步。 响堂山石窟位于峰峰矿区鼓山西路,始建于北齐年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现有16窟,大小佛像4300多尊,并有大量经文,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的宝库,在中国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该石窟在清朝末年、民国年间和抗日战争年代曾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石刻佛像头部及...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今天透露,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石窟完成三维扫描先期工作。此举标志着响堂石窟复原工程迈出探索性一步。 据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介绍,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峰峰矿区响堂山腰,石窟始建于北齐年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现有十六窟,大小佛像四千三百多尊并有大量经文,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的宝库,在中国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此次尝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