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起源于鄂尔多斯(今伊克昭盟)及临近的地区。它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有着种类繁多的装饰品和日常生活的实用品。尤以优美造型的动物纹为装饰的铜器驰名世界。如带扣和动物纹饰牌,在鄂尔多斯至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常有出土。解放前,在欧美曾以收集这类艺术品为荣,因此使这类珍贵青铜器大量流散到国外,被各国博物馆或私人所收藏。 根据考古发现,这类铜器在商代早期就有...
编 号: 37347 摄影作者: 文件名:F21c0202.jpg 文件大小:14K 高 X 宽:283 X 174 说明:青铜卣,为我国古代时期人们使用的盛酒器。今所称之卣,其定名始自宋人,沿用至今。郑玄注《周礼》以为是“中尊”,即不大不小者,但从实物来看,卣有大有小。究竟何为卣,看法不一,往往是随从习惯。 卣与古代铜器中的壶是很相似的,但壶没有提梁,而卣大部...
商周之际,有一种约定俗成,被称为“觥”的盛酒器,一般作椭圆或长方形体,或仿动物形体。这种铜器有兽头形盖,器型似,前部有宽口流,后部常有鋬,器底置圈足、三足或多足,以圈足为多见。我国过去流散在海外的一大批商周青铜器中,包括有多件铜觥。 觥,在古代众多的酒器中,是一种造型特殊的盛酒器。古籍《释文》引《韩诗》云容五斗;《礼图》云容七斗,也有的说可容五升。就是说它的盛酒容量较大。觥又称作角黄。《说文...
尊是古代酒器,形制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方形。高体大型或中型似觚,中部较粗,颇像日常生活中用的痰盂。铜器铭文中常把“尊、彝”二字相联作为礼器通称。尊的形体可分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有肩大的口尊的器型,初始当与陶质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联。 商代晚期的四羊方尊,其造型别致,是当时的代表之作。从它的造型看,形体高大,整器高为58.3厘米。口部方形,呈扩张形喇叭状,每个边长为52.4厘米,边长...
今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特别节目中,李国辉先生带到现场的那块重58克的鹿纹金牌,经专家鉴定为南北朝时期契丹族和鲜卑族人的一种陪伴死者的随葬品,用纯金打造,采用镂空技术,刻画出契丹人最崇信具有灵气的鹿图案,这块金光闪烁的金质鹿牌,充分展现出契丹人北方文化的特色和精湛的艺术魅力。 笔者也藏有一块同样纹饰的鹿纹牌,但它却是用青铜铸成的,是前些年和一位内蒙朋友用古钱交换而来的,它长13厘米,...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是国之珍宝,为众人所乐道,而大克鼎的“弟弟”小克鼎则鲜为人知,小克鼎就珍藏在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这只西周孝王时期(公元前10世纪末)的传世品小克鼎,为国家一级文物,于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 小克鼎又叫膳夫克鼎,为西周克氏家族一组礼器中的一只,小克鼎高28.5厘米,口径宽29厘米,重12.54公斤。鼎为圆形,直环耳,方唇宽沿,口稍敛,腹略鼓,兽蹄足。耳上...
水盂——系书斋案头之物,为磨墨时的盛水器皿。其形制多为圆口、鼓腹,可备水以供研墨之用。早在宋代有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曰:“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水盂虽小巧玲珑,盈于一握,但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历来深受文房爱好者的重视。今介绍两件清代铜质水盂,以供同好欣赏。 1、清代铜质镶嵌银丝寿纹水盂(图1),尺寸5×12厘米,浅黄色,鼓腹,口沿微有突起,...
图中的青铜小刀,谓之书刀。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形状有些像今之餐刀,而比今之餐刀长而窄,刀柄端有一如云纹的环。刀有鞘,黑漆制,鞘长10厘米,宽2.3厘米,厚0.8厘米,两端与中间分别由宽窄四条银条箍住,制作十分精致,这种式样的书刀在战国至秦汉时期非常流行,有青铜制也有铁制,与“辞源”上解释的书刀形制相仿佛。至今在市肆中稍加留意便可见到,只是少有此图中的书刀精美细致罢了。书刀在我国...
瓿,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敛口、圆腹、有圈足,很像后世用的坛子。有的有两耳,也有个别方瓿,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字典《说文》中,扁瓦被解释为瓿。在当时的方言中,中国西部包括山西汾河流域,把中等瓦器称为瓿,而东部的赵魏故地则呼之为瓮,看来瓿、扁瓦、瓮等都是对同一种器类的不同叫法。它与尊、罍相像,但口比尊小而比罍大。 瓿在商代的演变轨迹与罍、尊有相近之处。主要特点是腹部丰满,较深,从口沿至...
鐎斗又称刁斗,是古代青铜炊具,盛行于战国汉及魏晋时代。器身作盆状,腹较深,可储食物。腹下三足临空着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热之用。腹沿伸出一长柄,柄端常做成龙首形或兽头形,便于握提。据南昌晋大墓发掘报告:鐎斗中残存有植物果核残渣……一般认为鐎斗为温羹器。从唐诗:“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可以足证铜鐎斗应该是古代军队“昼炊饮食,夜击持行”随身携带的军旅炊器。 ...
石叟,明末崇祯时僧人,善于铸造纯铜器,铸成后,又加锻炼,所制的铜器,无不温润而光彩。这种纯铜器嵌银丝的制作工艺,首先要在纯铜器上挑槽,然后再把加工好的细如发丝的银丝卧在槽内,最后经细心打磨而成。石叟所制的作品多数为文人几案间物,精雅绝伦。在当时深受文人墨客的追捧。 如图是笔者收藏的一件瓶形嵌银丝铜水丞,高5厘米,口径2厘米,水丞最大直径6厘米,底圈足直径3.8厘米,重200克。水丞满身用银丝...
说起名扬中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谁也不会陌生,如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斑簋、马踏飞燕……而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现存的青铜器历经千年,有传世的但更多为出土之物。出土的青铜器多为破碎或残缺的。作为我国的珍宝,收藏、陈列时,残缺的青铜器既不美观又有碍观瞻,因此必须将它修复起来。 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修复,首屈一指。许多闻名于世...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现藏于河南博物馆)
“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指发现于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时代相当于商代中晚期至西汉时期 约公元前12—2世纪 考古遗存中的青铜或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征而得名。它是中国北方早期游牧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与之类似的遗存,在整个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均有发现。由于“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欧亚草原民族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
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音乐即为其中之一,乐器就是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应运而生的。至于那些贪图安逸的奴隶主与封建统治者,则是穷奢极欲、醉迷歌舞,终日过着“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中就出土有铜铙、铜等四件精美的青铜乐器。 铜铙形似铃而形体较大,体短而阔,部中空可安装木把手,使用时执把,铙口朝上,用槌击之而发声,当然特大型的铜铙需要安插在铙座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