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该局近期集中开展文物保护法修法调研,时间从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期一个月。 据了解,调研期间,每位局领导率一个调研组,根据修法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分赴部分省区市进行专题调研,召开修订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地方文物部门意见建议。目前安徽省共提出涉及修法的意见建议110条,河南、河北两省提出170余条意见建议。
8月27日,太原市人大召开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据介绍,太原市现有国保单位33处,省保单位13处,市保单位155处,县保单位333处,国保总量排名跃居全省第6位。为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太原的城市新形象,太原将突出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景区建设工作。 在保护晋阳古城大遗址方面,加快推进考古调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7日宣布,今年7月至8月,该院在广元市昭化区摆宴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古城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这是继三星堆和金沙之后,四川先秦时期考古最重要的发现。 “这是继三星堆之后,早期古蜀文化城址的第二个标本。在接下来的考古调查中,有可能出土与三星堆、金沙同等价值的文物。”高大伦说。 据了解,该古城址初步命名为“摆宴坝城址”。摆宴坝城址平...
8月24日至26日,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陇南调研文物保护工作时强调,要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文化遗址保护工作。 励小捷先后察看了礼县大堡子山、西和县长道古城遗址、成县西狭颂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的保护情况,并在武都召开了陇东南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励小捷指出,要围绕大遗址保护项目,发掘保护好古城墙遗址、已探明但未挖掘的墓地城池等,尽量减少人为景观,规划好旅...
工人们正在修缮古建筑。 今年年底,十三陵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时隔50多年将从地面上的“小平房”重回地下,搬入十三陵斥资3000多万修建的新地下文物库。 定陵地下宫殿是第一座按照国家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古帝王陵寝,也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打开的陵寝。从1956年起,定陵发掘出土了明神宗皇帝、皇后的随葬物品3000余件,由于条件所限,这些稀世珍宝就保存在定陵地面上的几排小平房里,历尽...
1895年,唐鸿胪井刻石碑亭在旅顺。 现藏于日本皇宫内的“唐鸿胪井碑”。(均由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供图) 近日,一则“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中国文物”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引发国内外关注。中国民间组织的文物追讨对众多流失文物有什么意义?记者日前走访了此次追讨行动的发起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 8月初,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童增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名义...
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工地清理灰坑。 中新社发 杨正华 摄 近日,记者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一处距今6000~5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在郑州市七里河畔的尚岗杨被成功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和石器等原始人类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 这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 尚岗杨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南部管城区南曹乡西杨村西的土岗上,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尚岗杨遗址,遗迹、遗物非常...
8月21日,民进湖北省委专职副主委唐瑾率民进湖北省委会调研组一行5人,赴随州叶家山古墓葬群开展文物保护与利用专题调研。该课题为民进湖北省委承担的湖北省政协界别协商座谈会调研课题。 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叶家山古墓葬群考古发掘现场,认真听取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家山墓地发掘领队黄凤春对整个叶家山考古发掘、文物出土情况的介绍,同时详细了解了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 调研组还到随州...
26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甘肃自开展非文物系统国有单位收藏文物认定工作以来,共有18113件(套)文物纳入普查范围。 据了解,省各级普查办文物认定工作自今年3月下旬启动,全省各级普查办组织专家对全省非文物系统162家国有单位收藏的26069件(套)文物或疑似文物进行了认定,其中18113件(套)文物纳入普查范围。文物收藏单位主要集中在图书、档案和教育系统,收藏文物类别主要有古籍档案、明清...
“明:皇朝盛世50年(1400-1450)”珍贵文物展将于9月18日至2015年1月5日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展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英国大英博物馆共同策划,是大英博物馆继2007年举办“秦始皇兵马俑展览”以后,再一次举办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展。 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姚安介绍,“明:皇朝盛世50年(1400-1450)”特展文物精选自中国10家博物馆,以及大英博物馆和欧美日等国博物馆的藏...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日本国有财产?针对日本宫内厅这一论调,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27日发表声明指出,将本属于中国的文物窃为己有后妄图合法化、正当化,这是在颠倒黑白。 8月上旬,中国民间首次对日追讨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据参考消息网报道,当月25日,日本《产经新闻》发表题为《反日运动的新借口?》一文,将文物出现在日本皇宫这一现象,解释为“日俄战争中占领旅顺的日本军队将石碑运出,作为战利...
8月23日记者回访寺庙时看到,从正殿盗出被追回的藻井石石刻,至今被丢弃在台阶下。 本报曾两次率先报道的房山环秀禅寺石刻被盗一案有了最新进展,两名年初盗窃文物的80后上午受审。今年初,韩某、梅某等人看中了环秀禅寺的石刻,趁着无人看管,韩某等人分两天将石刻上的花纹撬下,并欲盗走,被赶来的群众抓获。 日前记者对该寺庙回访时发现,被盗文物追回后仍被丢弃在寺庙大殿前的地上,因寺庙无人驻守看管...
9月1日,《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预案备案办法》将正式施行。《办法》规定,建设单位应事先制定地下文物保护预案,并报建设工程所在区、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否则将被处罚。 根据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办法》由北京市文物局制定颁发。根据《办法》,部分需事先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事先制定地下文物保护预案,预案中应如实填写项目名称、建设位置等基...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图》等7幅明代画作,日前起运前往英国,参加大英博物馆“明:皇朝盛世50年(1400-1450)”展览。7幅画作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是我省文物首次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明:皇朝盛世50年(1400-1450)”展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大英博物馆共同策划,展览将于2014年9月18日开展,2015年1月4日结束。这是继2007年大英博物馆举办“秦始皇兵马俑...
由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展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全国博物馆馆长探讨提升展陈质量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博物馆共计4165家,已经成为为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存在着因为展览内容陈旧、展览形式单一、展览观念滞后以及缺乏现代科技手段等原因而导致展览呆板、不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