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资料图 据法国《20分钟报》5月30日报道,一队比利时研究人员在秘鲁的印加文明遗址帕查卡马克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这具木乃伊至今可能已有1000年的历史。 研究人员找到这具木乃伊时,其呈胎儿式的蜷缩姿势。木乃伊与包裹物四周环绕祭品及织物,被埋葬在一处岩石洞穴中。 报道称,该发现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具木乃伊的“年龄”及其非同寻常的保存状态。考古学家彼得?恩刻豪特(Peter Ee...
资料图 图源网络 5月30日,记者从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考古现场了解到,北庭故城遗址考古发掘有了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现场发现不同时代的夯土层,出土数枚开元通宝、铁铠甲残片和各类陶器残片等遗物,为进一步了解城门的时代和结构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据吉木萨尔县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目前考古挖掘现场的情况来看,北庭故城的建造历经了不同历史时期,其间经历了修缮、重修及改建等。日前,现场出...
5月28日,秦皇岛市抚宁区西街棚户区改造现场,施工人员发现疑似汉代墓葬器物。图片来源:“玩转抚宁”微信公众号 “咦!这些陶片挺奇怪,应该是古代的吧!”5月28日下午,秦皇岛市抚宁区西街棚户区改造现场,施工人员发现了异样陶片,随即上报相关部门。经抚宁区文物管理所现场勘察,这里疑似为汉代古墓。 据了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工地已经暂停施工,长约40米、宽约15米的范围内,...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嘉兴博物馆策划推出“身前?身后——嘉兴博物馆藏明清考古出土文物展”, 拉开建馆6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此次又联合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推出嘉兴博物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之二——“山西出土玉器精品展”。展览自6月1日开幕,持续至8月1日结束,期间还将推出展览配套活动。 服务社会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陈列展览则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是博物馆落实“三贴近”、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
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泰州已出土明代服饰300余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明代三品官服为“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 这件孔雀纹补服,1980年发现于海陵区鲍坝,是徐蕃墓主人徐蕃的官服。衣长131厘米,两袖通长242厘米,面料是姜黄色八宝四合云纹暗花缎,里料是姜黄色朵花杂宝直径纱。 ...
近日,施工人员在中雁荡山西漈景区龙山湖畔建设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南宋时期钱宜之古墓,墓内出土了南宋时期的墓志、铜钱等珍贵文物。有关方迅速联系文物保护部门对墓志铭进行保护、考证。 经考证,该墓主人为吴越王钱镠第十二世孙钱宜之,乐清白石人,该古墓距今约800年时间。施工人员发现的墓志高33厘米,长48厘米,厚7厘米,阴刻13行,每行12字,共计156字。考古发掘出土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墓主人钱宜之...
图1 图2 我国古代的玻璃器存世量较少,它的时代特色是西周时期朴素无华,春秋战国时期以仿玉为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异域风格加重,唐代时期波斯风格浓厚,宋元时期小巧精致,清代时期色彩绚烂、工艺高超。其中宋代的玻璃器,不仅相较于前朝在数量、品种上有所增加,而且形制多样化、工艺技术全面化,在用途上也十分广泛。同时其造型多样,种类繁多,每类器物还有不同的样式,并通常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身前·身后——嘉兴博物馆馆藏明清考古出土文物展”当天在该馆三楼禾缘展厅开幕,并将持续至6月21日。今年是嘉兴博物馆建馆60周年。此次展览旨在展示嘉兴博物馆抢救性保护明清墓葬的成果,并拉开建馆6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 本次展览从嘉兴博物馆抢救性清理的16座明代墓葬和5座清代墓葬中挑选120件(套)出土文物予以展示,分“事死如生”、“舒服奢华”、“慎终思远”三部分...
榆林石峁遗址又有惊人的新发现,5月21日记者从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这个距今4000多年的石城里,发现了目前我国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口弦琴。 石峁先民的“垃圾堆”中发现 我国最早弦乐器 21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在“石峁遗址出土口弦琴新闻发布会暨首展开幕式”上介绍,石峁遗址的持续考古已经揭示出其主体内涵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的...
昨日的杭州,依然是个阴天。位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织造馆内,一台高大的织机前亮着一只明黄色的灯泡。光头、一身短打装扮的国丝馆技术部研究馆员罗群,就像武林高手一般踩在这台复杂的织机脚踏上。随着吱呀吱呀的声音,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尼雅考古队队员齐东方老爷子一眼认出了织锦上的纹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太让人兴奋了!”是的,这一小段五色织锦,意味着中国丝绸博物馆利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多综织机对国...
2018年,嘉兴博物馆迎来了她的六十华诞。六十年间,嘉兴博物馆一直执著地追求着,一直努力地前进着,践行着博物馆的责任和使命。 六十年间,嘉兴博物馆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主动融入到省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配合经济建设积极开展抢救性考古工作,尤其是独立开展明清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然明清墓葬发掘之脏之臭之累,不可言喻,但...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走进今天的嘉兴博物馆,一场身前·身后——嘉兴博物馆馆藏明清考古出土文物展正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180余件文物,分为三个单元:“事死如生”单元展出碗、木筷子、木枕头、照面用的铜镜、铜钱等生活用具来折射出死者生前的生活习惯以及当时的社会面貌;“舒服奢华”单元展出衣着配饰,明代服装的特点回归汉制,端庄、严谨、大方,特别是丝织品门...
黄陂区天河街一位老人请人给自家挖鱼塘时,意外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专家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已从墓中挖出瓷器、玉器等精美随葬品50多件。 今年72岁的江义勤是天河街大兰村小江湾村民。退休前,他是一名建筑工人。退休后,他回到村里居住。业余时间里,他喜欢阅读考古与历史方面的书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江义勤介绍,今年4月9日,他请人开着挖掘机来给自家挖一口鱼塘。这台挖掘机挖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