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进行,其工作重心已由主要重视收集整理申报转入对保护方式的探索和保护措施的细化。针对非遗中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项目,则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增加传承人和当地民众的收益,提高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事象的积极性,以及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是对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总括性表述,其重要作用之一是在民族文化的高度上认知文化类型,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其工具的实用性,亦有其适用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 “非遗”概念的作用 “非遗”作为一个概念,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用以认识社会、文化的一件工具,其所...
[摘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即带有商品属性,其发展亦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尊重和正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属性与现代文化创意潜力,打破“断面式”保护的思维模式,允许并助推其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的自洽性转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性商业化,方可实现生产性保护与“非遗”的传承和振兴。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洽衍变;理性商业化 民间传统文化与其它各种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今后这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仍将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的一类传统文化遗产,庙会的保护与研究还留存一些问题以及一定的研究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文化空间,庙会的保护和传承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构都应从非遗保护整体性原则出发。 [关键词]:当代语境;庙会文化空间;保护与重构;整体...
各位上午好!今天我不谈理论,只谈一点感受。 “城镇化建设当中的非遗保护”非常重要!我最近参加的两次调研都是这个题目,一次是五月份中央文史馆组织的考察安徽和浙江,一次是六月初由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组织、卢展工副主席亲自带队考察福建和安徽。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依然是这个,这说明这个题目的确受到了全国人民上上下下的共同关注,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题目!这几次调研我有很多感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精神文化积累下来的财富。因此对它的保护和研究不同于对政府管理下的一般性生活事务的处理方式,只能用人文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作业方法,遵循人类文化法则加以处理,才能科学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29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酷爱民间文学艺术,从事民俗学研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953...
主讲人: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此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十七讲讲稿。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
作者简介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等多所院校教授,原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1929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祖籍唁喇沁,蒙古族。1953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艺专业研究生,师从钟敬文教授。至今,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57年。1985年任国...
导语: 作为“非遗”一词的衍生名词,“准非遗”的几次出现都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准非遗”在非遗保护事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到底合不合时宜?“准非遗”应该如何界定?它的提出有什么价值?能为现在的非遗保护带来什么新的启示?在学界,“准非遗”鲜有被提及,成为被学者所罕至的遗忘之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准非遗”理念的诞生与未来展望。 一、事件回顾 二、“准非遗...
“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交流,过去我们没有听说还有非物质文化,可是就在这两三年里,大家对于这样一个词汇已经非常熟悉了。” “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不以物质载体形式呈现的东西。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物质仅仅提供给我们一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人之所以称其为人,就是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在我们身上的体现。” “非遗”是可以共享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这样几个内容:...
江山市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江山地杰人灵,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文化,非物质文化积淀丰厚。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存放和展示的地方,对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和实物进行妥善保管和展示宣传。我们紧抓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自2006年以来相继建成了一批特色民间非遗馆和专题非遗馆,如: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近年来,包括京剧在内的诸多戏曲基本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定程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戏曲带来了名、利,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产生了矛盾、困惑和争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再次让民众意识到戏曲是值得骄傲和珍视的文化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借着“非遗”保护的良机,一些被边缘化的剧种得到了关注和扶持,解散的剧团纷纷重新成立,早已四散的艺人再次回到久别的舞台,众多传...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截至2010年底,苏州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国家级项目24项,江苏省级项目64项,市级项目94项,所属12个市(区)公布县级名录项目257项。特别是其中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历史悠久,在全国工艺美术十一大类中,苏州就拥有十大类共3000多个品种。这些项目涉及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多个领域,至今仍有许多项目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发于民间、存活于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于民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当其濒危之后,谁是其保护主体?却是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澄清的问题。 广大民众的民间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大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鱼水关系。广大民众是“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鱼”。鱼只有置身于水中,才能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扎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才能得到有效...
国人收藏传世古玉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鉴定经验,关于鉴定古玉的古今专著已有不少种,但过去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众说纷纭,分歧错杂,未能整合梳理而趋于一致。由来已久的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仍在古玉鉴定领域发挥作用,扭转这一混乱局面是当今文物工作者和玉器研究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宋玉鉴定长期以来一直处在一个误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宋玉面貌的认识模糊不清,以前,在故宫博物院流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