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重庆图书馆镇馆之宝将首次对外展出 这套古籍,花了395片金叶子才买到 洒金的蓝色封面,虽历经800余年仍清晰可见,翻开泛黄的书页,每页10行笔画刚劲、字硬如骨的小字墨色依然鲜艳。 《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 这本来自宋代的古籍,就是重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14册的巾箱本《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它的价值,在70年前就达到了“一页图书一叶金”。 今天下午两点,重庆图书...
记者今日获悉,由山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的《山河相依 窑火辉映——晋陕豫冀宋辽金元陶瓷特展》,已在山西运城博物馆开展。其中,河南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宋代白釉剔花罐亮相此次展览,这是周口市博物馆开馆以来首次赴外地展出。据悉,此次展览将免费开放至2018年3月5日。 据介绍,晋陕豫冀地缘相近、文化相融、人文相亲。宋辽金元时期,四省名窑迭出,诸多窑口取长...
近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将近200件原发掘于北碚区并暂存于该院的出土文物移交给北碚区博物馆。这将进一步充实区博物馆馆藏,为研究北碚古代历史提供物质基础,也为北碚历史文化专题展的古代部分提供更多展览实物。 据了解,这些出土文物分别为2004年北碚张家湾碗室墓、2008年北碚大土遗址、2010年北碚砚台山墓地及2010年北碚庙嘴墓地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2010年庙嘴墓地出土文物较多,...
古代民族文化,多以文字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我们的祖先早期利用石头、青铜、甲骨、竹木等材料,作为纸张出现以前我国文字记录的重要载体。相比之下,竹木因取材便利,易于保存和运输而成为当时最方便的载体。人们将文字以书写的形式记录在竹片或木条上,再用绳线穿连在一起,便形成了简牍这一古老而珍贵的史料形式。相传简牍可能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但目前经发掘出土的简牍最早来源于战国时期,它的使用历史长达千年,直到东...
凤翔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在查看破案追回的文物 图/新华社 吊包、洛阳铲……这些装备让人不禁想起盗墓小说里的“摸金校尉”。事实上,这正是日前陕西凤翔警方从一伙盗墓贼手中缴获的作案工具。近日,陕西凤翔公安机关在公安部指挥下,破获了秦雍城遗址等一系列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盗掘案件,涉案文物价值近千万元。这是今年全国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的又一重要成果。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仅仅半年来,宣布被...
元刻本《通志》、明刻本《毛诗注疏》、南宋拓本《怀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明拓本《升仙太子庙碑》……重庆图书馆15日举行建馆70周年特藏文献暨保护成果展,一批深藏馆内数十年的“镇馆之宝”首次对外亮相。 重庆图书馆前身是创建于1947年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是当时中国仅有的五个国立图书馆之一。馆内现有典藏古籍文献23000余种。 洒金的蓝色封面,虽经过900余年历史仍清晰可见,...
这件祭蓝釉赏瓶(见图)高33.5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1厘米,完好。喇叭口长曲颈,瓶肩隐现三道弦纹,鼓胸敛腹外撇圈足。瓶内颈和外壁施祭蓝釉,瓶口白边内外截釉整齐。外底和瓶内施淡青白釉,泥鳅背圈足,胎质洁白细腻,对光斜视见乳白色的“糯米糕”光晕,这是雍正官窑的重要特征。圈足有略显淡黄的“火石红”,外足底迎光侧视釉面,隐现波圈纹和跳刀痕,并且呈现底中心高的“伞尖点”。 综合鉴定,该瓶是雍正...
近日,有市民在重庆石柱六塘,发现两件疑似历史文物的雕塑,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反映。 据悉,重庆石柱人熟知龙骨寨,却鲜人知道龙骨寨脚下的观音寺。六塘乡观音寺,因曾经这里有一座巨大的寺庙而得名,该寺庙毁于何年已经无从考证。 90年代初,该址附近一农户在修建土屋取土时,挖出了一尊大佛像(头部已断裂)和几尊小佛像。大佛像就地立起,小佛像随其左右。 几年前,大佛像的头和几尊小佛像全部被盗。 ...
本周二(11 月 7 日),以色列和俄罗斯图书馆签署了一项协议,旨在实现一系列古希伯来手稿和典籍珍品的数字化,并进行公开发布,有效地平息了 100 年所有权争议。据悉,根斯堡 (Guenzburg) 集藏包含近 2000 份手稿和大约 14000 本典籍,其中一些已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宗教、艺术及科学等主题。其中,《圣经》、《犹太法》及数学与哲学典籍引人瞩目,包括由亚里士多德 (...
最近,考陶尔德艺术学院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正在与苏格兰国立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合作开展一个重要的协作研究项目。在检查由艺术家艾德里安•旺松 (Adrian Vanson) 绘制的苏格兰贵族约翰•梅特兰 (John Maitland) 爵士肖像画时,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卡洛琳•维莱尔 (Caroline Vil...
2017年11月6日,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海松一行向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捐献珍贵地震文献实物资料、电子视频若干件,并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蒋海松说2008年自己正在西南政法大学攻读博士,“5·12”震后他十余次深入北川地震重灾区,担任北川志愿者教师、西南政法大学赴北川赈灾支教队队长,并发起北川“春风助学”活动,为北川县等地震极重灾区的特困学生、孤儿、单亲和伤残儿童,重点对...
10月29日,产地涉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1300多方(组)珍贵观赏石、古生物化石、稀有矿物石,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文化博物馆惊艳亮相,引赏石界专家和奇石收藏者关注。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展览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布展单元,每个展室都有十到数十组不同类别的奇石,其中不乏河南洛阳牡丹石、贵州关岭海百合化石、安徽灵壁石、新疆“玛瑙宴”等奇石代表,更有台湾毛发石、河北易水模树石和唐河彩玉...
海南省档案馆收藏的珍贵印章,见证了海南发展历史。 近日,在海南省档案馆,管理员们在对1249枚珍贵的印章进行整理归档。这批印章时间跨度从1950年海南解放,至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来源于建省前所撤销的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它们见证着海南历史发展的脉络。 “这些印章至今都还保存完好,实属难得。”海南省档案馆调研员陈继齐说,现档案馆所征集到的这些印章,档案内...
这是一件金代红绿彩小碗(见图),高3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3.3厘米;敞口,圆腹,圈足。通体施白釉,碗内壁绘红花绿叶图案,近口沿处画红彩双弦纹。外壁可见右下拉坯纹,釉表显土蚀痕。小碗器型规整,色彩艳丽,花叶灵动,民韵浓郁,旧气十足,是一件开门的金代红绿彩瓷佳作。 这只红绿彩小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红绿彩瓷是以白釉为底色,用红绿等彩勾画纹饰二次入窑烧成的瓷器,是我国最早的釉上彩瓷。金代时在黄...
明宣宗御笔花鸟成扇 明清折扇盛行,一改宋元流行纨扇风气。明代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喜爱折扇卷舒之便,命工仿之;臣子们于端午时节获赐翰林名公书写格言的扇面,如沐仁风。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除沿袭宫廷端午赐扇传统,更于扇面亲洒辰翰。有明一朝,官员持扇、写扇风气随宫廷赐扇活动日渐盛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折扇质量均美,在盛夏特别规划“惠风和畅——折扇集萃特展”(7月1日-9月25日),重点包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