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宋 明万历刊本 这是北宋欧阳修的诗文集。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为朝廷重臣,早年支持范仲淹改革弊政;晚年趋向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力陈青苗法之非。在文学上,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改革运动的首要人物。他承继唐代韩愈、柳宗元的文学传统,反对堆砌词藻、追求靡丽的文风,力主行文就以致用。他的文章畅达平易,曾巩、王安石...
元 口径1O厘米、高2.3厘米 这种指南针是将磁针横向穿过数小段灯心草,然后放在盛水的碗中。灯心草质轻于水,连同磁针浮在水面,静止时,磁针两端分别指示南北。北宋的4种指南针,水浮法指南针最具实用价值。因为碗中之水具有保持水平的特性,只要不是倾覆或急剧的振荡,磁针就能继续使用,所以被迫用为海船导航。公元1099——1102年时,进出于广州港的中国海船已使用这种指南针。宣和五年(公元112...
宋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1971年在北京市明代城墙中发现 残高99厘米、残宽55厘米、厚26厘米 自晋《针灸甲乙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学著述因图谱难绘而多数只记灸法不记针法。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1年),在宋仁宗要求下,太医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模具。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用于...
宋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 明仿宋铸制 通高213厘米 北宋不断发现针灸新穴位,多由不同医生发现,难以交流验证。为防止混乱,医官王惟一于大圣四年(公元1026年)铸造了两个空心铜人体模型,其全身标注559个穴位,其中107个是一名二穴,故全身共有666个针灸点。铜人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与考试的工具。考试时,铜人外层涂蜡,穿上衣服,体内灌水;学生根据命题以针刺穴...
宋 宋慈(公元1186——1249年),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他曾在今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任刑法官,有丰富的法医学知识与临场检验的经验。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他以亲身经历和参考前人的法医学论述,编撰此《洗冤录集》。全书5卷,共53条。卷一是条令及总说,卷二为验尸,其他三卷记载各种伤、死情况。书中综述了人体骨髓、尸体检验、现场勘察、死亡鉴定、毒物鉴别,以及对自缢、溺水、冻死、...
宋 这是一部儿科专著,由北宋名医钱乙编著,共3卷。钱乙是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市)人。此书以《内经》理论为依据、五脏辩证为纲要,对儿科疾病的诊断颇多新的见解。对同一疾病,亦根据发病的季节及一天中不同的发病时间,而采用不同的药物和疗法。在用药上,他制定了对五脏或补或泻的各种药方。这些药方既尊重前人经验,又不墨守成规。钱乙研制的儿科用药,有不少至今仍被选用。
宋 这部药物著作是北宋四川成都名医唐慎微所著,约在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成书,共32卷,取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稿成,未予刻印。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通仕郎艾晟向官府推荐此稿,并奉命略加整理后雕版刊印,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朝廷命曹孝忠对此书再作校正,重新印出,定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全书60余万字,博采以前药书之长,吸收经史...
宋 《营造法式》李诫编著 该书于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完成。编著者李诫是郑州管城(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将作监任职的13年中,主持过多次大型建筑工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编撰了此书。全书共36卷,357篇,3555条。其中的名例、各作制度、功限、料例4大部分共30卷,以文字叙述;又用6卷的篇幅绘制了斗拱、梁柱、门窗、彩绘图案等各种构件详图。这是一部总结性的建筑学巨著,在当时,统...
宋 这张图也叫任意高次幂二项式(a+b)n定理系数表,是北宋数学家贾宪首先求出,南宋数学家杨辉将它收入自己的著作《详解九章算法》中,于是得以流传。图中从第3行至第7行的各个数字,依次是(a+b)2、(a+b)3、(a+b)4、(a+b)5、(a+b)6展开后各项的系数。各行数字有规律可以求出,按此规律能将任意高次幂二项式(a+b)n顺利地展开。公元16世纪30年代,德国和法国的数学家求出这个...
宋 采自《新仪象法要》 原件高约12米、底部宽约6.5米 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天文学家苏颂、韩公廉等人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制成此水运仪象台。台的主体用木柱、木梁结构,外墙是木板。此台造成后被作为寿礼奉献给皇太后,所以其板壁外侧绘有仙鹤图。台内分为3层,有木梯供上下。下层的后半部是一组水车和控制机械,是全台的动力装置;前半部是报告时刻的钟楼,按时有小人出现击钟或敲鼓;中...
宋 原碑高216厘米、宽108厘米 北宋时先后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天体观测,其中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第4次观测的成绩尤为显著。南宋宁宗朝礼部尚书黄裳依据实测资料,绘成星图,撰写释文,理宗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由王致远主刀刻成“天文图”石碑,上半部刻星图,下半部刻释文。星图有3个同心圆,内圆直径19.9厘米,圆内所刻诸星是在北纬35°线(北宋东京所在的地理纬度)看到的...
宋 沈括著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他在司天监任职时,向皇帝上书提出改进浑仪、浮漏、景表等天文仪器,主张以阳历代替传统的阴阳合历。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与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与弧长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又科学地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对共振的规律也有所研究。...
宋 南宋 新加坡出土 宋代瓷器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据宋人描述,在前往海外的大型商船上,商人们分别占据船舱贮存货物,其中多为陶瓷制品,大小相套,几乎没有站脚的空隙,晚上商人们就躺在货物上睡觉。东南亚各国出土了大量宋代瓷器残片。这几块青瓷残片就是在新加坡出土的。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7.3厘米,边厚0.6厘米 此镜为八出菱花形。镜背图案以海波纹为底,起伏的波涛中有一条桅杆高耸的海船正在行驶,船头船尾以及船舱中的人物清晰可见。镜钮上方铸有篆书铭文“煌亟昌天”四字。 宋代海外贸易极其繁盛,传统的对外贸易路线从陆上转移至海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国内看,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由中原转向南方,...
宋 影印宋刻本 四明即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自唐代以来,明州就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前往日本的中国商船多由这里启程,日本遣唐使也多在此登岸。到宋代,明州的海外贸易更加繁盛。除了通往日本、高丽的商船络绎不绝外,还发展了与东南亚、南洋及阿拉伯各国的通商贸易。由于寓居明州的阿拉伯商人增多,明州建造了专供他们居住的波斯馆,还修建了清真寺。为了便于管理明州的进出口事宜,安置好进出口货物,南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