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30年此画像石于山东省滕县出土 石面高80厘米、宽144厘米 西汉武帝以后,全国置有铁官49处,禁止富商大贾经营冶铁业。东汉和帝以后,冶铁开禁,这块画像石就描绘了当时豪强大族经营冶铁业的情况。图左边的人是在用一个多管输风囊来鼓风冶铁,图中人们所锻制的是铁兵器。
战国 楚 乐器 1957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 这套编钟共13件,附铜辖(悬挂编钟的钩鞘)13个。13件编钟的高度依次是30.5厘米、25.7厘米、24.5厘米、23.4厘米、21.8厘米、21.4厘米、20.3厘米、19厘米、17.6厘米、16.6厘米、15.9厘米、15.5厘米、13厘米。最大一件钟的两面铸有铭文12字,记载楚历屈之月,晋国救戎于楚的事件。经试音发现这组编钟...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出土 高66.7厘米 此器盖内与壶内壁均有铭文12字,为曾仲游父作器。据文献记载,“曾”有三个,一个在今山东省峄县,一个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另一个则在今湖北省江汉流域。这个曾仲游父壶应属后者所铸。此曾国与黄国、江国互通婚姻,京山发现的97件铜器中,6件有曾国铭文,2件有黄国铭文,说明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个曾国与黄国已经有了密切的...
春秋 兵器 传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全长22.3厘米 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即位,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公元前451年)。宋国为子姓,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春秋时宋襄公曾企...
春秋 兵器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号墓出土 全长17.1厘米 此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6字铭文,可知墓主人为虢国太子。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北虢都上阳(今河南省陕县李家窑),占有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上村岭虢国墓地属北虢。 这件青铜戈中胡上有四穿,援中部起脊,前锋呈三角形,锐角,内有横穿,穿的两侧铸有...
春秋 盛食器 1970年山东省历城县北草沟出土 高25.4厘米、口径20.1厘米 此簋底有铭文18字,是鲁伯大父为季姬所作媵器。鲁伯大父所作媵器,先后在山东出土过3件,形制相同。鲁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曲阜。春秋时鲁国国势衰弱,但保留周的传统文化最多。春秋后期鲁国公室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3家所分。战国时...
春秋 烧炭燎炉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 此器形状似盘,圆角平底,器壁两侧有环钮,两端各有3节提链。器底下部有柱状残足23个。器壁内侧有铭文7字,意为王子婴次之炉。据研究,有人认为该炉为楚国令尹子重所作,是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役”楚师兵败后遗于郑地的。但当时楚国诸侯不称王。从此炉纹饰看,颇具吴器...
战国 楚 书写工具 1954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 出土时装在一竹筒中,毛笔长21.2厘米,竹筒长23.2厘米 笔杆为圆形实竹,笔尖为兔毫,其制作方法是将笔杆一端劈成数股,夹住兔毫,用丝线缠紧,髹漆,使其牢固。毛笔在中国使用很早,最晚在商代即已出现,但因实物易腐朽,难以发现。这支毛笔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 此壶颈内有铭文6字,为蔡侯申作器。蔡侯申即蔡昭侯。蔡是周初武王弟叔度的封国,后因叔度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春秋时期蔡常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平侯迁新蔡(今河南省新蔡),昭侯时又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称下蔡。该墓出土青铜器...
春秋 乐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同时出土的甬钟12件,其中8件比较完整,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者通高79厘米,最小者高约48厘米。钟上有铭文,每件铭文字数不一,有的自名“歌钟”,有的自名“行钟”。该墓出土器物中还有钮钟一套,亦有铭文。蔡虽是小国,但蔡候申墓中随葬器物却多得惊人,这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坏乐崩”,诸侯可僭越礼制。
春秋 乐器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高86.2厘米 与此同时出土的铜器已知的有钟、鼎、鬲、簋、壶、盘和兵器、车马具等,共百余件,推测出自一座大墓之中。从墓的随葬品看,可能是郑国诸侯的墓葬。郑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的封国,初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家属等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后,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
战国 炊具 1952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通高16厘米、通长22.9厘米 这件青铜匜流部呈鸟首形,上有眼、冠、耳,上喙可开合;匜身呈横椭圆形,圜底,下承三个细高的兽蹄足,后有鸟首“S”形鋬。流部鸟首饰鳞纹,并有一道凸箍,口缘下饰一周纹,腹部饰横鳞纹,匜内底饰鸟纹。 此青铜匜形制较特殊,与其形制相近的还见于河北灵寿西岔头和唐县北城子等地,地域特征鲜明。(撰文:闫志)
春秋 盛水或盛冰器 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 鉴为盛水器,可用于盛水照面或冰镇食物。体形巨大的鉴还多用作礼器或陈设器。此器敞口,方唇,折沿,束颈,深鼓腹,平底。颈部两侧有兽首衔双环耳,两耳间的口沿装饰有浮雕伏虎,虎弓身曲体攀在器口作探头状。器身装饰有三道繁密的蟠虺纹,最下饰三角纹,内饰蟠虺纹。腹内铸有铭文2行13字,记载吴王夫差用...
春秋 兵器 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这件青铜剑剑身中间隆脊有棱,近镡处...
春秋 盛水或盛冰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 铜鉴内壁有铭文52字,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吴也叫句吴、攻吴,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拥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区域,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其女叔姬名寺吁。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吴王光嫁女于蔡,为古代少见的同姓通婚之例,也反映了蔡、吴两国的关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