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河南省长葛市文物普查队依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长葛市长社路办事处杨中村新发现20余通清代碑刻。 据村民介绍,该批石碑均为村中岳氏家族祠堂及墓地所立,“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深埋于地下。 经初步考证,碑刻均为清代所镌刻,其中《长葛县册籍》碑、《岳氏茔碑记》碑为康熙36年所立,两通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记载了该村岳氏族人迁徙至此,繁衍生息和发生的战乱、灾害等史实。 《岳氏受姓图》碑、《岳氏族...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鲁桥镇新发现一处清朝时期的古街。这条古街包括十四处店面式民宅、一座古桥梁和一通碑刻。鲁桥古街位于微山县鲁桥镇五村、六村、七村村中,长约360米,宽约50米,占地约18000平方米,西侧紧邻古运河。沿街两侧发现有14 处清代店铺风格的建筑,现皆已被改作民宅使用。据当地人介绍,明、清时期,由于运河漕运兴盛,逐渐在鲁桥运河东岸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商业区,有酒楼、饭馆、茶馆、商行、粮行、布点...
道观遗址 近日,文物工作者在崇仁县相山发现了一座金字塔状建筑遗址——“四仙祠”。据悉,“四仙祠”为我省现存体量最大的道观遗址,极具文化内涵和文物价值。 结构奇特像金字塔 “四仙祠”位于崇仁县相山镇海拔1214米的相山山顶,始建于南宋,历代都是在原址复建。该规模巨大的建筑围墙共四层,每层厚1.5米,上层比下一层向内收缩1....
江西抚州市一千余米的高山上惊现大型神秘“金字塔”状建筑。24日,抚州市崇仁县文博所赵所长向记者介绍,整座建筑由巨石搭建而成,呈未完工的金字塔状,占地超过5000平方米,其年代和功能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介绍,神秘建筑遗址位于崇仁县境内相山主峰旁的山头上,海拔1214米,东南角有一道长40米的弧形山墙,整座建筑占地超过5000平方米,规模巨大如同一座宫殿。建筑物主体呈方形,正...
图中A为现代人脚印,直立步态;B为现代人脚印,弯膝翘臀步态;C为莱托里脚印。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人类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尽管有在树上生活的强烈倾向,但360万年前生活在现今坦桑尼亚的人类祖先也已开始用脚行走,并且步态与现代人非常类似。如果事实如此,原始人类可能已在跳跃中进化出行走能力,而不是逐渐拥有这种能力。 这一发现来自于坦桑尼亚莱托里著名的原始人类行迹考古现场。30多年前,研究人员...
龙窑依坡而建。 龙窑的烟囱。 土层里,多数是陶器残片。 土层里,多数是陶器残片。 陷入泥层里的陶器。 堆积成山的陶器残片。 村民展示古陶器。 用来烧制陶器的高岭土。 村民至今仍用传统方法制陶。 窑炉里的陶器。 3月23日,岳池县一位考古爱好者在该县九龙镇窑罐厂村发现古民窑遗址,与此同时,现...
核心提示 3月19日,太和县政务新区一建筑工地上发现大型古墓葬,初步判断建于东汉中早期。因随葬有长剑、车马器,文物专家推断墓主身份可能是当时的贵族。这一发现对考证阜阳市及太和的历史文化意义深远。 建筑工地惊现汉代墓群 “太和晶宫·世纪城工地上发现了古墓!”3月19日,太和县文化局接到县公安局转来的报警电话。得知相关情况后,太和县文化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近日,东乡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在文物调查中发现一块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46年历史的古寿匾。 这块古寿匾如今藏于东乡县孝岗镇水南村一饶姓村民家中,樟木板所制,长约2米,宽60厘米,厚约8厘米。寿匾上雕刻的字体丰满,笔法遒劲,雕工精细。古寿匾字体表面曾镀为金黄色,现已斑驳不堪,但字体仍然清晰可辨。东乡县文史专家称,寿匾主人饶氏李太君生活的年代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匾文落款所刻其为“饶氏...
记者从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获悉,考古人员在江西万年县发现包含3座古窑的古窑群。专家考证认为,这个古窑群烧窑时间可追溯到唐宋时期。 据介绍,考古人员在万年县陈营镇厂门前村发现3座古窑,窑址分布两处山头,相距百余米。厂门前村后山坡有一个窑址保存完好,并发现了窑口。山外村庄有两个窑因当地村民建房破坏,古窑暴露清楚的断面,断面可看到有早晚烧窑叠压关系,有几层不同的烧土层和不同土色。 据江西文...
■发现地点距离滹沱河7.5公里,已保存几千年,发现者曾误认为是恐龙蛋化石■地质专家称这是滹沱河流域首次发现鸵鸟蛋,对考古和地质研究很有价值 庞教授抱着曹先生挖出的鸵鸟蛋说,这是滹沱河流域首次发现的。 河北省正定农民曹先生在沙场里挖出一颗蛋状物,直径最大约18厘米,怀疑是恐龙蛋化石,在附近村落引起轰动。昨日,地质专家庞其清教授鉴定后表示,这是一颗几千年前的鸵鸟蛋化石。专家表示,这是滹沱河流...
一个明代墓葬在村子的中央,村民称墓葬为其发迹祖先的合葬墓,但墓的结构形式又像是和尚墓。近日,新建县文化部门在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普查时,发现了该墓葬。由于该墓的文字资料缺乏,墓主人的真实身份还是一个谜。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新建县西山镇英山村熊家,被村民所称的“合葬墓”在村子的中央。记者看见该墓葬全部由红麻石砌成,墓高有4.2米,墓前台阶至后圈墙深达6.5米。与其他古墓不同,...
记者今日从河南文物局获悉,经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个多月的发掘,截至目前,考古专家在郑州市新密李家沟遗址内,发现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考古专家称,该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之间的缺环与空白。 新密李家沟遗址位于新密市岳村镇李家沟村西百余米处,椿板河(溱水河上游)东岸,李家沟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
新洲区道观河村陶维保去邻村买牛时无意间发现一块石板,上书“清故显考陶公行二府君墓”等字样。回家一查宗谱,他发现这竟是200多年前陶氏族十二世的祖先墓碑。 陶维保前日去相邻的扁担山村黄家湾买耕牛,路过一田埂时发现一块石板。因为字迹模糊,陶师傅读书也不多,只认得石板上写有“清故显考陶公行二府君墓”。“这人也姓陶?说不定跟我们家还有点关系...
日前,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文化博物馆研究员从磁山文化遗址一处坍塌的文化层中发现部分表面附着有植物颗粒的白色块状物体,当地有关专家认为这可能是远古时期的“面粉”。经过搜集整理,考古人员共收集到白色块状物体约250克。当地文物部门通过对物体表面附着物及其所在的文化层进行检查分析,初步认为白色块状物很可能为数千年前的淀粉类物质,也就是人类最早的面粉。目前中国科学院正对这一物质做进一步鉴定。(河北省文物局 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