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该罐短直颈,丰肩,扁腹,圈足,圈足内底心乳钉突起明显;高11.6厘米,口径7.4厘米,最大腹径15厘米,足径7.3厘米。盖顶平、无钮、中心微凸,盖内中心见乳钉凸起;高2厘米,直径8.3厘米;盖与罐身作子母口套合。胎质较疏松、色灰白,放大镜下见少量细小气孔和黑色杂质。除罐口沿、颈肩结合部、足壁近底处和足端及盖内无釉外,均施卵白釉;色白微青,釉厚润,呈失透状。国产青花料,发色蓝灰,聚料处见黑褐色铁锈斑...
清康熙青花九凤纹瓷罐,高17.1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0.4厘米、腹径15.1厘米,唇口矮颈,斜溜肩,下腹微向内修,圈足底,两面斜削光滑,俗称“泥鳅背”,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纹款,罐口沿施酱色釉。 此器造型圆润端庄,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充满阳刚与柔情之美。 器物胎骨瓷化程度好,洁白坚致,施釉较薄,呈粉白色,釉面光润,稍带桔皮纹,足底内有数处极细棕眼。青花呈色蓝中带灰,浓艳处呈...
大盘高6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20厘米。敞口,弓形壁,双圈足,底部青花双圈内绘花押图记。盘内纹饰分沿和心两部分。盘沿处绘五彩万字锦地六开光:书、画、宝剑、太极、围棋、琴瓶图;盘心处满绘乘槎访仙图:天宫庭园美景,五仙女游息其间,一海客乘龙槎来到天河。据晋张华《博物志》,传说天河通海,有个家住海边之人,常见每年八月海上有木筏来,他便登筏到天河,得见牛郎织女。唐李商隐《海客》诗曰:“海客乘槎上紫气,星...
著名瓷都景德镇自宋代创烧了闻名遐迩的影青瓷以后,元代后期至明代早期又烧制出绚丽多姿的各种高温釉下彩和单色釉瓷。如元代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釉以及釉里褐彩、釉里黑彩;明代御窑的洪武釉里红,永乐青花釉里红、红釉、白釉,宣德霁蓝、豆青、釉里红等,不胜枚举。这些瓷器质量堪称一流,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为后世各朝官窑以及民窑各类高温釉瓷器的生产开了先河,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里,笔者将...
从落款最早的明代瓷器看,当首推“永乐”(因迄今止,尚未发现早于永乐的洪武年款)。 关于明代的书写款,前人就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之评说。而闻名后世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其款多为四字篆书“印款”或“刻款”,字小且不甚清晰。如果署款是在器里或底足及口的沿边皆可定之为后代仿制,这是鉴定“永乐”年款一个十分重要的断代依据。 永乐期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尤以“...
注子,是种生活用具。一个“注”字,标志着它是盛放液汁的器物。根据古代饮食习惯和文献记载,注子主要是用于酒宴上的盛酒物件。注子一般是用金属和瓷来制作成器,但有的地方,比如古时的蜀地(即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辖境),则爱用竹子的根部来制作,故“注子”也有个“竹根”的别称。“注子”这玩意,今天也还有流传,只不是把它的名儿改称为“酒壶”而已,民间家中尤其是饭庄酒楼常能见到。同时人有忌饮冷酒的习惯,因此又产生...
清代的康、雍、乾盛世,景德镇制瓷业达到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鼎盛期,青花瓷是生产数量相当大的品种之一,而且久盛不衰。乾隆后期至嘉庆早中期,其产品有传承后继的风格,业内历来有“乾嘉不分”之说;嘉庆后期至道光期,其产品品质开始滑坡,由精巧向粗率过渡,业内又有“嘉道相近”之论。这块瓷板虽然缺乏康熙青花“料分五色”的艺术水平,但也不似道光之后的粗糙草率。瓷板直径47厘米,厚度为1厘米,圆形周整,板面平整,边沿...
如图这种瓷盘在各地古玩市场经常见到,一向不被卖家和买家看重,谓之“大路货”。但有一点引起笔者关注,那就是盘上所绘纹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笔者费尽思量,陆续买了几只以探究竟。 据有关资料介绍,此类盘为青花线描花卉纹盘,清朝嘉庆年间景德镇民窑始烧。这种盘子圈足内均无釉而露胎。如图1,器型规整,胎质洁白细腻,施釉稀薄,釉面泛青缺乏光润;青花呈色正蓝、明快、沉着、无晕散,为典型的“珠明料”;纹饰清晰细...
这件明代万历景德镇窑花鸟虫纹青花罐,高14厘米,全品。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敛,平底,宽圈足。采用上下接胎,腹部有明显胎接痕。釉面开片,釉闪青白色;青花采用国产料,由于烧造火候不够,青花蓝中泛灰。明罐上部开窗绘有花卉图案,罐中描绘山石、兰草、花卉、鸣鸟、虫纹、风及太阳。整体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风和日丽下一派和谐安详、鸟语花香的景色,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自然气息。此器为明代万历景德镇窑烧造的典型民窑...
鼎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型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
所谓阳尊,顾名思义,即是男根崇拜之礼器。性崇拜源于原始社会先民的图腾崇拜,这种最早的宗教信仰,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出现的鱼纹、蛙纹、鸟纹,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的图腾崇拜对象;鱼纹和蛙纹的含义,无疑是先民对鱼和蛙强盛生殖能力的认识、肯定和重视,表现出先民对生命之源的渴望、繁衍不息的向往、多子多福的祈求。 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生殖崇拜逐渐由女阴崇拜转向男根崇拜。因...
清康熙王朝自1662年始,整整持续了61年,也是清代青花瓷的大发展时期。康熙青花因其胎质洁白细腻,造型端庄朴实和浓艳欲滴的青花色调,而备受世人青睐。早期除官窑瓷难得成批生产外,到中后期的四十余年间,清政府于康熙十九年才始派出专门的督陶官臧应选到江西景德镇督办御窑厂。可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因宫中用瓷已足、库房空间有限,遂又下令御窑厂停烧。此后作品,又多以民窑器为主。 从以上史实中不难看出,康熙王...
梅瓶是我国酒器瓶式之一,远在唐宋时就广泛使用。这种瓶式的出现,可能与隋唐时的“鸡腿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早期梅瓶为小口、短颈、丰肩,肩部以下渐收敛,圈足,附盖以保持酒香不外溢;体修长与梅杆瘦骨相称而得名,与鸡腿瓶近似,作为盛酒之用。 唐宋时我国南北地方名窑均有生产梅瓶。据史料记载如:陕西耀州、安徽寿州、河南登封、浙江龙泉、江西湖田、吉州等窑场均有生产。这与当时经济发展、酒业盛隆有关,也体现瓷...
4月26日,由中国文物学会和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主办、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嘉善县西塘镇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古村镇建筑遗产保护(西塘)论坛暨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授牌十五周年研讨会在浙江嘉善举办。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西塘古镇保护、水乡生态文明、传统村落业态发展、乡村文化价值挖掘、社会力量参与古村镇建筑遗产保护等议题,展开...
记者昨日自宁海县文物办获悉,城隍庙古戏台等3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宁海古戏台获得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54万元。加之已下拨的古戏台保护规划专项补助资金145万元,共争取到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799万元。 宁海古戏台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彩绘藻井重叠多元组合,结构完美华丽,自成体系,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古戏台文化。2006年,城隍庙古戏台等10座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古戏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