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抬梁式 中国古建大都是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专业说法为“梁架”。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最常见的是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结合式。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木构架形式,即干栏式和井干式。建筑的规模大小、平面组合、外观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结构类型与材料特性的制约。 抬梁式构架 又称“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普遍的木构架形式,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
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出入的通道,而且是建筑等级的象征之一。最初民间房屋是不可以有门饰的,只有官府才可以使用,直到唐朝,门饰才开始繁盛起来。 门古已有之,最初可能只是一个供人出入的缺口。汉代时,门洞两侧建筑高耸,以示等级威严,称为阙。汉阙只存在于两汉魏晋时期,且多用于高等级建筑,对大量普通民居来说,最常见的还是木制的门。千百年来,门的形制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为双...
开馆仪式现场 5月5日,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郑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河南省当代艺术馆承办的“河南省当代艺术馆新址开馆仪式暨‘时代新像 故土乡情——著名油画家左国顺作品展’”在河南新密市举行。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文联及河南文艺界知名艺术家、评论家等近400人参加仪式,并参观展览。 河南省当代艺术馆馆长李子峰致辞 据河南省当代艺术馆馆长李子峰介...
石宝寨 说到重庆不知道你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小编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山城独特的建筑,与其他地区的建筑不同,别有一番特色。而其中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就更值得人们去欣赏。 忠县石宝寨 石宝寨是一座拔地而起四壁如削的孤峰。石宝寨塔楼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耸势,飞檐展翼,造型十分奇异。石宝寨作为穿斗结构层数多体构大乃国内罕见,又被称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 地址:...
明 高12.3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14.5厘米 炉通体鎏金,饰立体五爪双龙。龙发后披,独角上竖,龙口衔炉沿,双须在沿口左右分开,身有背鳍及火焰状髦,前肢撑炉壁支起身体。炉外底錾楷书“大明景泰年制”款。
明 高7.2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4.5厘米 1956年周庆歧先生捐 捐赠 杯为青色玉料,呈青灰色,局部有酱色沁斑。直口,深腹,圈足。内壁光素无纹,外壁口沿处饰云带纹一周;外壁立体圆雕两螭龙为器耳,螭龙无角,头及双臂攀于杯沿,身弯曲成弓形,双腿蹬住杯壁,长尾状系蔓藤绕在杯腹。这种以螭为耳的玉杯明代多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清 高9.5厘米,口径35.4厘米 盒圆形,由盒盖与盒身相扣合组成。通体以绛色漆作地,其上剔刻卍字锦纹,盒面用绿、黑、红等彩漆饰龙纹、云纹、福山寿海纹图案,然后在彩漆图案的轮廓边沿用钩刀刻出凹槽,填入金彩。所饰龙纹为正面,龙发散向斜后上方飘起,胡须、肘毛、鳞甲、背鳍、尾鳍俱全,五爪,拇指与食指分开。自明朝万历年间以后,多以龙目直视前方的正面龙象以突出其威严。
清 高6.7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6.1厘米 碗为撇口,弧腹,圈足。通体五彩纹饰,口部绘八宝纹,腹部绘双龙赶珠及双凤穿花纹,龙头朝上,凤头向下,内底绘龙戏珠纹。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所饰龙纹头上有角分叉,毛发后披;鼻翼两侧飘长须,髭、胡、背鳍和尾鳍俱全,鳞甲分明;张口,下颚长于上颚,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五爪,拇指与食指分开,是较典型的清代龙象。青花五彩出现于明...
南北朝 高6.5厘米 龙首前伸,长吻翘鼻,后脑部有两并列小圆坑。原应插有双角。背生双翼,四足收缩作俯卧状,尾部断缺。
南北朝 1957年河南省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长38.7厘米,宽18.9厘米 砖呈长方形,周边起凸棱。画面浮雕双龙图案。龙头上有长独角,毛发后披,鬃毛上竖,张口吐舌,舌分叉状如花叶,龙身拉长,有飘带状翼,蛇形尾,肢足分明,肢体变细,足三趾,飞扬的身躯充满活力,别致的龙翼,调节了龙身的单调,清俊超逸,一身傲骨,颇具南北朝造型风格。
元 盛器 1994年辽宁省绥中县海域沉船出水 高31.5厘米,口径18.3厘米,足径12厘米 罐圆口、直颈、圆肩、深腹内收,矮圈足。白地褐彩,主体纹饰为龙凤图案。龙张口露巨齿,上吻长于下吻,眼方形,头长双角,发后披,躯干弯曲,肢体粗壮有力,腾跃于波涛之中。另一面绘凤纹,该器具有典型的磁州窑风格,磁州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漳河两岸。
元 1964年江苏苏州市曹氏墓出土 长189厘米,宽18.4厘米 残片为真丝织成,上绣四条龙纹,相向而行,龙昂首扬抓,双翼变为火焰状。此墓系元末一度割据苏州的吴王张士诚的父母合葬墓。其母曹氏死于至正二十五年。
清 纵55厘米,底边长90.5厘米,斜边长116厘米 路易•艾黎先生 捐赠 直角三角式大旗,旗杆边长55厘米,上边长90.5厘米,斜边长166厘米。旗杆边有三组旗带,旗角有磨损。旗用带云地纹缎面制成,红边黄地,宽大的红边绣有火焰纹,黄地上绣一升腾欲飞的云龙,旗为义和团起义时所用。1960年新西兰路易•艾黎先生捐。
清 高38厘米,口径30.8厘米,底径17.6厘米 此罍系铜胎,以一对回首立龙为附耳,在口部、颈肩及肩腹交接处、底足部各有鎏金弦纹一道,以达分隔定位及醒目作用。颈、肩部之变形龙首纹饰在蓝地上以黄、绿、红、白、黑等各色珐琅彩绘。腹部下用二十片蕉叶纹为饰,内为龙首纹,其外至底足止则满饰六角朵花锦纹相对比,着色上亦类同颈肩部。底足另有四组对螭纹,底部则嵌鎏金“乾隆年制”四字楷书刻款。整体造型...
清 高9.7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5.5厘米 碗为撇口,弧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内口饰如意云头文,内底绘云纹;外口饰如意云头纹,腹部饰二龙赶珠纹;底部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