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近日,江西上犹发现一套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县志原本。据悉,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此种版本《上犹县志》唯一的一套完整版。 该套《上犹县志》由上犹林先生收藏,共六大本,二十卷。书页已经泛黄,有部分书页残缺或被虫蛀,总体保存相当好。扉页上写有“乾隆庚戌岁重修,上犹县志,县署藏板”字样。“乾隆庚戌岁”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距今已经220年。内...
公元前2300年左右,一座庞大的史前古城在晋南的汾河之滨崛起。在这里,王族墓地、宫殿区、下层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作为都城的基本要素,它全部具备。人们不禁将它和传说中的“尧舜之都”联系起来。这里出土的一件陶壶上,两个朱砂书写的符号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文字。一处半圆形遗迹,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凡此种种,...
经过两天发掘出土大量北宋瓷器碎片、古砖和一把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昨天上午,记者从山东青岛莱西古塔发掘现场了解到,经过考古人员两天的细心发掘,一座古式建筑风格的八棱形古塔地基呈现在人们面前,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宋代瓷器碎片和一把保存完整而精美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莱西市文物所柳所长告诉记者,古建筑地基的发现,基本证实了这里确实是一座古塔,但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这就是宋代古塔,也许年代还会更早一些。发掘首日出...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近日又传出新消息。随着考古人员对这座“地下宫殿”的进一步发掘,大云山汉墓中陆续出现了残存的陵园门阙、级别较高的家族墓、精美的随葬兵器等,神秘墓主人身份渐渐浮出水面。在这座汉代高等级陵园中,考古人员于近日发掘出一座有可能保存完好的七号墓。七号墓呈现“甲”字形,墓道朝北,南北长26米,而且北头小一些,南头大,最宽处有18米。七号墓的顶部...
这是《杜工部全集》中的一本,品相和保存十分完好。昨日,一位市民带着一套古籍来到长沙市图书馆,请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帮他鉴定一下,工作人员经过一番鉴定认为,这是道光甲午年间五色套印的芸叶盒藏板《杜工部集》。“品相和保存都很好,具体价值还要进一步鉴定。”工作人员说。7月21日本报刊登了《家有古籍吗?专家帮你定级》的报道后,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已有一百多名市民给长沙市古籍保护中心...
7 月29日上午,由首都博物馆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推出的大型考古展将开幕,涉及全国32个省市的出土文物和一系列重点发掘项目。其中,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发现是最受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一考古发现"改写了历史",使中华文明起点由原先的"距今3700年左右",推前到"距今4200年左右",陶寺遗址也因此被称为"中华文明的肇始""雏形的中国"。 早在1979年,陶寺遗址就开始了第一轮发掘工作。在此之前,...
内蒙古扎兰屯市有20个民族,尤其是全国唯一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等三少民族居住地,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扎兰屯市独特的森林文化、草原文化、狩猎文化、农耕文化、关东文化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人们前来考察,获得了高度评价。 如何有效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些资源,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该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扎兰屯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确立了“...
河北省文物局28日透露,该省磁县文物保管所从一农户家中征集到3块汉代画像砖。据称,这些汉代画像砖在河北非常罕见,为研究当地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新发现的汉代画像砖为长方形灰砖,长1.16米,宽0.41米,厚0.18米,空心,单面图案。图案为阴刻菱形图案,制作为模印,整个画面内容单一规整,简洁明快。其中两块完整,一块稍残。 河北省文物专家表示,画像砖起源于战国...
中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首次发现“满汉碑” 中新网河池7月29日电(韦如代)中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近首次发现清代“满汉碑”。 7月29日,广西罗城仫佬族博物馆馆长银景琦介绍称,近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该县龙岸镇征集到一块左边刻有满文,右边刻有汉文的“满汉碑”。据介绍,这块碑高2.32米,宽0.96米,厚0.15米,立于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碑上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