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华艺国际2018春拍精品巡展北京站5月14至16日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现场展出中国书画、古董珍玩、佛造像、当代艺术、珠宝钟表等多个门类逾300件精选拍品。本次北京巡展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圈内诸多大藏家、专家老师、同行亲临现场赏鉴与交流。 图为着名演员、收藏家王刚老师与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院杨丹霞女士在现场欣赏拍品: ...
2018年5月13日21:40西安一套《这里是西安》栏目播出《文物修复保护专家——马琳燕》,同时该片也在当晚22:45西安丝路频道《丝路西安》栏目播出。 马琳燕研究员现任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员,保护研究二部主任。自1995年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以来,她一直工作在文物保护修复一线。凭借艺术专业的功底,经过三年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的系统学习,她很早就成为省文保院的保护修复技术骨干...
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分别于5月10日、11日在深圳和西安两地隆重开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应邀参展,用风格迥异的文创产品凸显两地盛会的不同主题,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博物院文创发展的最新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文博会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秦陵博物院已经连续多年参加这一年度盛会,今年自接到会展通知起,博物院领导高度重...
峭壁兰图(国画) 清 郑板桥 潍坊市博物馆藏 5月4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与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清官板桥 三绝传世——郑板桥专题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此次专题展出潍坊市博物馆精选馆藏郑板桥书画、石刻拓本以及扬州画派的墨迹67件,展览内容不仅体现了郑板桥宦海清廉的为官之道和他的诗书画“三绝”艺术,同时也展示了扬州画派其他代表性画家李鱓、黄慎、高凤翰等人的作品,观众可以...
清代南红玛瑙小船 嘉兴民间收藏玉器展正在嘉兴博物馆展出,在参展的18位民间藏家中,杨勇算是比较资深的玉器藏家。开着一间玉器行的他,每天的生活工作都和玉器紧密相连。他个人收藏玉器两百余件,以明清玉器为主,多为赏玩件,器型比较小巧精致。此次玉器展中,有13件藏品来自杨勇。 清乾隆仿古白玉觥是杨勇比较喜欢的一件藏品,5年前,他托朋友在英国藏家的小型拍卖会上购得。“无论是玉质,还是制作工艺,都...
清代能工巧匠勤于创作,帝王尤笃好风雅,竹、木、牙、骨之类,金、银、晶、玉之属,皆在其搜罗之列。乾隆曾命工匠照样仿制出袖珍品放在身旁的小型宝盒中,方便随时把玩。这就是多宝格,意谓收纳许多宝物的小柜。 这个清代的“紫檀多宝格方匣”未打开时,是个再规矩不过的方盒形,打开后却令人惊叹。工匠运用“开窗”的装饰手法,即刻欣赏到书画,又使人对窗内产生期待心理。方盒在一一抽去隔板、推出四个扇形后,造型变得有...
红杏双燕图(国画) 明 米万钟 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以及其他有关工具书和网上资料均明确记载:晚明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卒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在有关米万钟卒年的文献史料中,明末倪元璐《诰授中大夫太仆寺少卿米友石先生墓志铭》、黄道周《米友石先生墓表》卷(上海博物馆藏)等,均是重要的核心史料。而其他有关米氏友人的诗...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 南京博物院藏 近日,南京博物院的一件重要馆藏——南朝时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因现身央视《国家宝藏》节目而名声大噪。 整幅砖画长约4.8米,高约0.8米,出土于南京西善桥某南朝大墓中。虽然墓主人尚未确论,但是根据墓道形制、出土砖画、建制等级等信息,大部分证据皆指向南朝宋的两位废帝中的某位(林树中先生《再谈南朝墓》)。 砖画所描述、涵盖的历史信息非...
四季花卉(国画) 133.2×31厘米×4 虚谷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 虚谷(1824-1896),晚清“海派”画家,与任伯年并称。俗姓朱,名怀仁,早年曾参军,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后出家为僧。僧名虚白,字虚谷。祖籍新安(今安徽歙县),寓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能画山水,长于画肖像,尤其擅长画花鸟动物。 虚谷的《四季花卉》由四幅小立轴组成,构成四条屏的形式。条屏在清代十分流行,是一种介于...
馈鱼图(国画) 张大千 四川博物院藏 一高士双手捧着盛有两尾鲤鱼的瓷碟,身体前倾,另一高士双手作揖,向前作承接状。这是张大千所绘《馈鱼图》中的人物形象。张大千作此画的时间是1940年,其时他正寓居四川的青城山中。因青城山水至清而无鱼,其友人从山外探访,专门带来活鱼,以解其口腹之欲。张氏感其义,写下此画以赠,遂成艺苑一段美事。 张大千在画中题识曰:“庚辰春仲,孝慈老长兄枉过山中,携活鱼见...
明定陵水晶羊首带钩 带钩,即带扣。古人用之连接束腰,一头有钩,一头有钮,功能相当于现在的皮带扣,也可悬挂囊袋、装饰品等。带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趋于成熟,汉代发展至鼎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方便、坚固的鞢带逐渐取代了带钩的使用。此后日益衰微,直到元明清三朝再次兴盛。带钩作为衣饰的一部分,它的制作往往十分精美,造型多种多样,所用材质不限,玉石、金属、骨、木等现较为多见。材质珍贵...
宋 张茂 鸳鸯图纨扇 24.4×18.3cm 故宫博物院藏 编者按:扇子在我国历史悠久,据说,舜始做“五明扇”,这是传说中最早的仪仗扇,到周朝已有文字记载: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什么人使用什么扇。 汉朝以后,民间普遍用扇子来纳凉,多为羽扇,诸葛亮就曾使用鹅毛扇。晋人张载所著《羽扇赋》曰:“有翔云之素鸟,体自然之至洁,飘缟羽於清风,拟妙姿於白雪。”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
郑孝胥书法 对于很多书法外行来说,似乎知晓郑孝胥的并不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即使知晓历史的人对于郑孝胥也多是以反面为主的,如果再深入了解的话,“交通银行”四字书写者——郑孝胥似乎距离我们生活最接近。 对于郑孝胥本人的阐述,在近几年的资料整理中是比较全面的,对于其功过之分,似乎也早已经有所断论。然而,对于其人来说,才学并重应该更能概括郑孝胥。1910年,满人金梁曾撰诗予以郑孝胥,曰:“久闻...
那个时候的人到底有没有哲学和宇宙观了呢?当然有了。别忘了中国哲学核心的《易》,它最早的根就是伏羲八卦,也就是起于三皇时代,我们上面一章已经分析了,三皇时代大致指的是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之间的这三四千年间。《易》的存在是事实,伏羲制易即使只是个传说,我们也知道所有文明里的传说都是有一定依据的,都在反映远古时代的一些文明密码。易学家通过对红山文化考古遗迹的观察,就曾经得出了红山文化已经具有了简单易学认...
图片为网络配图 制作玉器必须有玉料,在八千年前的兴隆洼,那是玉刚从石头里被发现的时候,磨制玉器的玉料必定是在当地得到的。四五千年前的各文化制作玉器是不是也一定是这样呢?史前文化玉器“就近取材”曾经是主流的观点,这个观点至少用在红山文化的身上是贴切的,已知的红山玉器确实基本来自于它本身的核心所在地岫岩。但是,随着另外几个文化被发现的玉器越来越多,这个“就近取材”的判断正在越来越被修正。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