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概念性展示设计方案正式出炉。未来,随着保护展示工程的逐步实施,这座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隋唐洛阳城城门遗址,将重新“活”起来。 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历经隋、唐、五代、北宋四个时期530余年。武则天时期,应天门是朝廷举行重要庆典和外交活动的场所。这种礼制的宫城正门,在目前国内考古发掘中仅此一例。 根据概念性展示方案,应天门遗址保护...
玉器上首次出现的植物纹图 唐代玉器上的植物纹图,为首次以写实而又具体的形式在玉器上展现,并与上述的动物纹图相似,具有某种含义。常见的有蔓草、缠枝莲、牡丹、石榴和葡萄等花果。他们或单独组纹饰器,或与其他动物复合组图。唐代花果植物在玉器上首次出现是当时玉器的创举,为其后玉器纹式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自然景物纹图而载入玉器发展史册。 唐代玉器的制作和刻纹的表现手法在局部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中...
图语:中国古代音乐小百科之隋唐音乐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隋帝国,隋文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大力兴正礼乐,发展文化事业。将前代传下来的音乐以及传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加以整理,分定为七部,它们是:国伎、清商伎、高丽(今朝鲜)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同时,又杂用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等伎和鞞、铎、巾、拂四舞。 隋炀帝大业中(605—618),...
扬州铜镜自隋代以来便成为贡品。唐代扬州成为全国主要的铜器制作中心,继续承当贡镜的制作义务。在出名的长安广运潭水上博览会上,船上的妇女齐声高唱“潭里车船闹,扬州铜器多”,可见扬州铜器的影响。《新唐书·地理志》中载:“扬州广陵郡士贡金银铜器、青铜镜……”那么,扬州青铜贡镜究竟是怎样的?对此,《中国古代铜镜》的作者孔祥星曾在书中提到:“唐代百炼镜(江心镜)为皇家贡镜。”至于百炼镜(江心镜)的详情孔文没有...
铜镜起源于先秦时期,直到明清时期玻璃镜传入后才被取代。在约4000年历史长河中,铜镜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昨日,三峡博物馆举办馆藏铜镜展,展出该馆收藏的170余面铜镜,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据介绍,这些铜镜只是三峡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实际上馆藏总数超过700件。此次铜镜展将持续到10月8日,市民可免费参观。 西汉 星星围着太阳 反映:古人眼中的天文星象 星云纹镜多出现在西汉时...
昨日,《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位于陕师大体育学院操场东侧的西安天坛将规划建设遗址公园。 据悉,西安天坛初建于隋,唐代作为皇帝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沿用了近300年。天坛遗址占地约19.7亩,共四层,全部为土质结构,高约8米,由下向上逐层递减,最底层直径约54米,各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1999年3月,天坛遗址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 《天坛遗址...
11月23日,故宫吉祥物“壮壮”、“美美”甫一曝光,即引发了人们诸多关注,有人点赞,有人吐槽,各种质疑之声更是不绝于耳:“故宫是明朝皇室建的,为什么吉祥物要穿清朝皇室的衣服?”“龙皇帝”和“凤皇后”首选清朝,对于还不太知道历史的小朋友或者外国人来说,提到故宫就只记得清朝,“这会带来误区的!”“蓝头凤凰站在明黄龙身边,是不是有点违和感?”“皇帝的龙袍一定是黄色的吗?”…… 在中国古代唐宋之前...
隋唐是中国又一个繁荣时期。隋五铢、唐早期开元通宝,存世量虽大但个个精美,部分开元钱的字口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唐经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又陷入分裂。这一时期钱币特点是铸量少、工艺粗、品种多,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南唐还出现了“对钱”(即两枚钱币仅书体不同,钱文、大小、铜质均相同),成为北宋时期对钱大量出现的先声。 隋:五铢钱告别历史舞台 隋朝在我国历史中仅存三十八...
据阚绪杭先生《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瓷器在柳孜遗址的发掘中大量出土,(这次发掘主要是在唐代地层)整理的瓷片近10万片,器形有碗、钵、盘、盏、盆、罐、壶、瓶、坛、灯、瓷塑、盒,可修复件中其中碗917件,盘69件,盏119件,盆37件,钵209件,罐129件,壶28件,瓶6件,坛8件,灯4件,盒7件,盂6件,盏托1件,枕9件,瓷塑2件,铃15件,三彩器38件。釉色有黄釉、青釉、白釉、黑釉、彩釉、...
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文献记载:“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大业四年又开永济渠,并重修江南运河”。第一次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通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贯通,使东西南北中的人流、物流得以畅通。其中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极其重要的河道,唐宋时期...
华夏收藏网讯 铜镜是古人整束衣冠、修饰仪容的生活用具,起始于商周,汉代盛行,唐宋流行,明清衰落。铜镜的出现迄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属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为此,收藏古代铜镜在收藏界也被藏家们视为是一个重点收藏项目。其中,在广东番禺的资深古董收藏家黎润明先生,在铜镜收藏方面便是属于颇有实力的一位藏家。 由于早期是从事经商生意,黎润明先生有足够的资金去玩古董艺术品,为此他涉...
经多年考古发掘,大运河上两大码头遗址、洛阳境内隋朝粮仓遗址终于“重见天日”——陈跃告诉记者,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其中,近些年来陆续重见天日的安徽淮北柳孜码头运河遗址、洛阳回洛仓遗址、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正是串起隋唐大运河的三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专题采写:记者 江粤军近日,中国大运河保护...
八、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今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遗址散布在镇的南郊和北郊、高塘湖和窑河的东岸、老鸪山的西麓,上起管家咀,下至外窑,长约4公里,其中以余家沟窑址最为集中。寿州窑烧瓷始于隋,唐代窑业繁盛。主烧黄釉瓷,胎色白中泛黄,釉呈黄色,有蜡黄、鳝黄、黄绿等色。坯面施细腻的化妆土,釉面细润开小纹片。以蘸釉法施釉,釉层薄厚不匀、釉色浓淡不一。有一些器物的釉与化妆土结合不好,致使剥釉。常见的器物...
四、长沙窑 长沙窑的窑址在湘南省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终于五代,为唐、五代时期南方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长沙窑产品的特征是:胎体疏松,胎呈灰白色或灰青色,少量黄褐色和微带红色,微红胎的表面往往上一层化装土。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带黄者居多,釉面均开细小纹片。产品有盘、碗、碟、杯、壶、瓶等日用器和猪、羊、马、狮、青蛙等象生瓷。器...
一、柴窑 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