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ⅷ―19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华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华县 申报日期 2007 一、牛皮的泡制工序: 首先是选皮,选用不满三岁口的牛的皮,以现宰杀的黄牛皮为最佳,然后把选好的皮浸入清水中根据当时的气温,每日换水浸泡数日,到用手轻拽牛毛能掉为好,再将泡好的牛皮搭在一根碗口粗细,长约1.3米的木桩上(注:木桩一端埋于土中,与...
资料图 得知有人在自家承包田里偷挖古墓,一心想发财的父子俩遂邀上同伙,携带照明工具以及挖掘工具前去挖“宝贝”。经过几天的挖掘,该团伙挖出8个器皿及62块器皿碎片,经鉴定,被盗器皿均为汉代文物。 经过:2016年10月13日晚,陈某等四人在一起吃饭,席间,陈某父亲打电话告诉他有人在自家的承包田里偷挖古墓。饭毕,四人决定回去看看。来到自家承包田,看到田地果然有被人挖掘的痕迹,四人商量后决定...
意大利首都罗马最近举办地铁文物展,向公众展出修建地铁C线期间出土的文物。 美联社9日报道,展出的文物均出自古罗马时代,有陶罐、大理石嵌板、钱币等等。这些文物在罗马修建地铁C线时出土。策展当局计划,待地铁C线圣乔瓦尼站2018年开通后,把这些文物移至上下三层的地铁站内永久展出。 “对于从这个站乘地铁的乘客来说,这是一种全面浸入罗马历史和这处遗迹的体验,”参与发掘文物的考古学家罗塞拉·雷亚...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十三陵思陵一对石烛台(蜡扦)被盗。记者8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这对石烛台于2016年6月24日19时由十三陵思陵一名护陵员发现被盗,设置在思陵的视频监控已在被盗前失效停用,安防设施全面瘫痪。(4月9日《新京报》) 备受关注的明十三陵思陵石五供烛台被盗案有了最新进展,8日下午,北京警方通报案情称,已抓获3名嫌疑人,在其中一人家中将被盗的烛台起获,且被盗文物目测完好并未受损。 ...
近年来,羊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枣庄、滕州两级市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依法依规管理,切实履行职责。该镇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定期对境内中共滕县县委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洪振海历史纪念碑、陶山经石、昌虑故城遗址、北台遗址、前台遗址、东于遗址、南台遗址等省级、枣庄和滕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安全巡查。各文物点看护员牢记职责,...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十三陵思陵一对石烛台(蜡扦)被盗完整追回一事。记者8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这对石烛台于2016年6月24日19时由十三陵思陵一名护陵员发现被盗,设置在思陵的视频监控已在被盗前失效停用,安防设施全面瘫痪。据介绍,在确认石烛台被盗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擅自决定不按照规定报告上级文物主管部门,不报请公安机关立案侦查。(4月9日《新京报》) 应该来说公物被盗,负有管理责任的机构向主管部...
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经过各级政府和普查机构努力,普查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通过普查验收,普查工作总体完成。 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全国成立3600余个普查机构,投入10....
资料图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全国性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4月7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次普查取得哪些成果?反映了我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现状如何?普查是如何进行的,如何确保数据真实?如何更好地利用普查成果惠及社会公众?近日,《中国文物报》记...
日前,山西省政府公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领认养等方式,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文物建筑能否交给企业等社会组织?如何保证文物的安全和合理利用?山西省的这一举措引发关注。 中国的历史文物浩如烟海,但也有着“甜蜜的烦恼”——有限的文保资金和技术管理力量简直是杯水车薪。较之同样是文物大国的...
记者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文物日前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帝国时代:中国古代秦汉文明特展》。 《帝国时代:中国古代秦汉文明特展》将开放至7月16日,共展出来自中国32家博物馆的160余件(组)古代艺术珍品。其中来自海昏侯墓的文物共9件,包括3枚马蹄金及一组6件鎏金的青铜钮钟,文物级别均为“推荐一级”,保单总价值达900万美元。 ...
日前,云南昆明官渡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官渡区博物馆开展。本次普查工作,官渡区共完成登录上报可移动文物857件,其中珍贵文物29件。展览为期一个多月,市民可免费观展。 据了解,官渡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物和遗存,史前时期有螺峰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发现的古滇文化墓地有大耳村(子君村)古墓群、羊甫头古墓群等,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此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十三陵思陵一对石烛台(蜡扦)被盗。记者8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这对石烛台于2016年6月24日19时由十三陵思陵一名护陵员发现被盗,设置在思陵的视频监控已在被盗前失效停用,安防设施全面瘫痪。 经国家文物局核实,十三陵的13个陵园中,除长陵、定陵、昭陵3个开放陵园分别设有管理处外,其余10个陵园日常安全保卫由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保卫科负责,聘用周边38名村民作为护陵员,分别驻守在陵...
3600个普查机构、10.7万名普查员、12.45亿元经费、102万家国有单位、10815万件/套文物……4月7日,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全国性普查工作圆满结束。 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摸清 “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实现了‘三个全面’。第一,文物普查工作实现了地理范围的全面覆盖,以县域为单位,网格化开展;第二,国有单位全面参与,包括军队...
4月7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历时5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此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 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 为做好普查,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共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
4月7日,上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召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全国各级普查机构、收藏单位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全面总结普查工作,发布普查成果,表彰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下午,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