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5日,在合肥市稻香楼宾馆举办“慈善情暖万家”翰墨珍品真情慈善晚会。晚会邀约了以郭公达、裴家同、朱修立、陶天月、朱松发、光相磐、董昭礼、王佛生、林存安、王道良、张仲平、沉浮等为代表的著名书画艺术家为活动创作精品书画并进行现场惠企义拍,活动现场同时集中展出名家精品书画创作百余幅,用于慈善义卖和现场献爱心。 晚会活动由合肥市慈善总会主办,安徽巨慧文化创业有限公司承办,合肥市工商联、合肥晚报社书...
当地时间2017年9月5日,戴安娜王妃个人拥有的物品成为波士顿RR拍卖会的贡品拍卖的亮点。在这75件物品中,有皇家银项链,有标准纯银的香水瓶,以及各种她生前所使用的首饰,全部都待价而沽。戴安娜曾说:“我希望通过捐赠这些项目,我们能够认识到为更大的事业而共同努力的价值。”
参展展品彝文《百乐书》。“百乐书”系彝语音译,是滇南彝族对民间流传的一种彝文典籍的统称,其特点是用图、文对照的形式反映流传地彝族的社会和生产生活情况。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泛黄的纸张、古旧的木牍、现场展示象形文字书写……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办的“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北京站)于7月25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共分中国少数民...
彝文古籍《百乐书》 本报记者 殷泓摄/光明图片 记录纳西族三大古典史诗之一的东巴文古籍《创世经》、迄今发现的抄写年代最早的彝文古籍《六部经书》(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芳抄本)、壮族学习汉字的工具书《三千书》(清抄本)、现存年代较早的西双版纳老傣文贝叶写本《大藏经》(清代贝叶经)、我国刊行的第一部大型满汉语文词典《大清全书》(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京都宛羽斋刻本)……7月25日,“民...
东巴文、彝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18种少数民族文字仿佛穿越时空来到观众面前。7月25日,“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北京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等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办,旨在宣传30余年来全国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
2000多年前,中国瓷器作为中世纪欧洲顶尖的奢侈品,随着古代“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2000多年后,沿着今天的“一带一路”,141件意大利精品陶器跨越重洋来到辽宁省博物馆,将西方陶瓷艺术的历史演变轨迹展示给中国观众。 本次展览撷取了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馆藏精品陶器141件,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陶瓷专业博物馆和重要的陶瓷研究圣地,博物馆内藏品丰富,尤以收藏马约里卡...
7月8日,“香事清心——苏州博物馆藏香具集展”在广东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综合展厅开展,展出了苏州博物馆藏的116件元明清时期的香具珍品,在莞香之乡东莞重现中国香文化魅力。 古人香事习俗,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商代,考古材料最早见于战国。明清时期,久负盛名的“莞香”集散地于东莞,借助既近原材料产地,又近港口的地理优势而形成全国香料贸易的中心,本土香料经广州、香港远销珠三角地区、内陆城市以及东南亚等地。...
日前,“千年马约里卡——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展览撷取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馆藏精品陶器141件/组。展品选自从中世纪到近代各个重要时期、各主要代表性艺术流派的马约里卡陶瓷杰作,将马约里卡工艺从产生、传承、创新到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完整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充分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之美。 折磨人的农牧神的脸。1956年,帕布罗·毕加索作...
胄是我国古代所有兵器中保存数量最少的一种,完整者屈指可数。商周铜胄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制。在中原地区,铜胄主要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北宋时称“头鍪”,宋...
6月8日,“东西汇流——十三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8日在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开幕。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汉堡市文化与传媒事务参议员卡斯滕·布洛斯达等嘉宾共同出席开幕式。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承办,选取的110件/套文物展品来自中国国内多家文博单位,其中“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为首次赴境外展出。 史明德表示,汉堡...
展出的出土的虎犬齿、鹿右下颌骨等。 记者 李文科 摄 走进长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题展在三峡博物馆举行。记者 李文科 摄 今(9)日,《走进长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题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展出,约380余件套石器、骨器、陶器及动植物标本展出,配以照片、地图、图表、模型等辅助展品,免费对公众开放。 从上世纪20年代发现至今,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艰苦工作,大溪文化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
“东西汇流——十三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8日在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开幕。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汉堡市文化与传媒事务参议员卡斯滕·布洛斯达等嘉宾共同出席开幕式。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承办,选取的110件/套文物展品来自中国国内多家文博单位,其中“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为首次赴境外展出。 史明德表示,汉堡与中国的交...
以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及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为代表的一批秘色瓷珍品,5月23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亮相。 “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以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的秘色瓷器为主要内容,展品共计187件(组),包括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器标本,还有法门寺地宫等佛教遗址、吴越国康陵、辽圣宗贵妃墓等皇家陵寝出土的秘色瓷珍品。 秘色瓷,指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