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31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获悉,历经12载,对2006年四川蒲江飞龙村船棺墓出土漆翣(sha)的保护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 图为漆翣。钟欣 摄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馆员杨弢介绍,这件漆翣的年代为战国晚期,距今2200年至2300年之间,长度达2.08米。发掘之初,考古人员根据形状推测其可能是船棺中的“船桨”,所以称之为“桨形器”。经保护修复后...
三维数字建模——唐代彩绘仕女俑。(西安博物院供图)一件青铜器的树脂模型和复仿制品。韩宏摄即将进行三维扫描的罗汉木雕。韩宏摄制图:冯晓瑜 手握“手持式三维扫描仪”,对着座椅上小朋友伸出的胳膊慢慢移动,在不同角度扫描,连线的计算机上就会实时显现出“绿色”的、“蓝色”的胳膊……这是记者近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里看到的一幕。该馆在“文物修复季特展”第三季推出“孰制匠之——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
身穿白大褂,手持刻刀,用毛笔蘸取颜料,修复瓷器原有纹饰,今年60岁的王春发是一名古陶瓷修复师,精通无痕修复,“抢救”传统文化。 记者8月21日走进王春发的工作室,他正在桌前修复脱色瓷器,手旁化学试剂瓶、颜料瓶成排分布,瓷器碎片分类堆叠。作为济南市级非遗项目古陶瓷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春发已从事古陶瓷修复20余年。 古陶瓷修复主要包括试平、试色、手绘、点染、抠纹饰、仿釉、按...
修缮后的“卓庐”,吸引工商资本进驻,化身为精品民宿。 浙江在线8月9日讯日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第九次来到松阳。看着一幢幢获得新生的老屋,他感慨道:“选对了一个地方,找对了一帮人,办对了一件事情。” 2016年1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将松阳确定为唯一的“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而老屋指的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中的...
“工唯有技法,匠却是有心”,这是东莞市莞城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张笑艳故宫学艺归来后发自内心的感触。 张笑艳在故宫展开修复工作。 作为东莞市的一名古籍修复师,在今年3月,张笑艳有幸走进故宫——中国书画修复与装裱的最高学府,在故宫博物院国家级书画修复专家、古书画装裱修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建华等老师的指导下,提升自己技艺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传承”。 在故宫学艺的2个多月时间里,尽管她没能...
两年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把秘不示人的文物修复展示在大众面前,文物修复工作似乎从那刻起不再神秘。近年来,天津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上下足了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么,天津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到底是怎样的?修复师又是如何体现他们的“工匠精神”呢?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部,对文物修复工作进行了一次“探秘”。 文物修复讲究望闻问切 文物修复是一个十分复杂...
我国文物修复事业跨越新旧两个社会。在旧社会,文物修复师是民间艺匠,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专为古玩商修复古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修复师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走向文博岗位,为国家修复国宝,带徒传艺,将他们精湛技艺传给新中国第二代的文物修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批师徒新老两代人开创了我国文物修复事业。 目前,第一代文物修复者已作古;第二代仍有部分健在,安度晚年;第三代也将面临...
对于历史遗迹特别是建筑物方面,国际上通行的修复原则是“以旧补旧”,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貌。 ▲网友微博爆料 近日,一组被“野蛮”修复的古代佛造像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古朴、浑厚的佛造像被刷上了一层彩漆,姹紫嫣红。佛像原本的造型、发饰、衣品纹络及庄严感也荡然无存,被网友称为“毁容式修复”“农家乐审美”,很多业内人士则深感痛心。 经求证,这组图片中的佛像分别来源于安岳石窟及广安...
办人函〔2018〕7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各直属单位: 为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油饰彩画传统工艺,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我局委托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举办古建筑油饰彩画传统工艺及修复保护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8年10月8日-11月16日,10月8日报到,11月16日疏散。...
河南省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文物修复专家王琛在修复文物 修复师通过三维建模方法修复文物 修复师在修复字画文物 市民游客代表在陕历博文物修复室里体验“修复”字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暑期推出了“孰制匠之”文物修复特展,向公众展示了文物三维信息采集、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科技+文物修复”的新概念、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对文物修复工作的一次尝试和...
开班仪式现场 2018年8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为主体单位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品修复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在京举行。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副局长魏传忠,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国家艺术基金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卢新华,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胡伟、中国美术馆高级美术研究员丁宗...
杨利群(左一)正在教授学员人工纸浆修复法。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未修复的纳格拉洞藏经。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处于修复过程中的纳格拉洞藏经。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7月13日,是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举行的第五次藏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的最后一天,41名来自5个省区市的学员和往常一样准时来到教室。面对破损古籍,学员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大家不时向导师“杨老师”发问具体方法技巧,...
陕西省通过“三维扫描”和“三维建模”工艺,对文物缺失部分进行虚拟复原和修复,为珍贵文物保护与修复注入了新活力。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展示室里,技术人员正在通过“结构光三维扫描仪”,对一尊佛像进行扫描,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修复师就可以得到这件文物的表面信息。而在一旁的3D打印机,在获取文物信息后,就可以立刻将文物进行复制打印。 技术人员韩博:“(通过三维扫描)这个模型的还原度可以达到...
易县古塔 修复被指破坏原貌? 该塔位于河北易县始建于元代 文保部门回应称会听取意见并进一步修改 近日,有网友发现河北一处元代古塔经过文保机构修复后,变得“很新”,认为相比于“修缮”前,这样的做法反而“破坏”了古建筑。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该塔为县级文保单位,于今年6月份获得修复。修复施工方发布的文章中称,修缮前对塔身进行了考证。当地文保部门表示,一些修复措施是希望防止建筑渗水,修复本身...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在展厅文物修复室内工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座由玻璃幕墙包围的透明展室,文物修复科的修复师在这里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式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拍摄测量。作为集中展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空间,博物馆展厅文物修复室举行文物修复季系列展览,从书画、金属、陶瓷、木器家具等多个方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为广大观众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文物修复师陈园在对一件明代陶俑进行图...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