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安徽·淮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淮北市 申报日期 2006 【起源】 淮北花鼓戏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 【流传地区】 流行于安徽北部...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安徽·毫州·谯城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亳州市谯城区 申报日期 2006 亳州二夹弦是我国的稀有剧种,它源于皖、苏、鲁、豫、冀相邻地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最初的“纺棉小调”吸收“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艺术元素,经过民间艺人的持续努力,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 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安徽·阜阳·阜南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阜阳市阜南县 申报日期 阜南文化底蕴深厚,被万里同志誉为“天下独一戏”的嗨子戏,就是在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朵绚丽艺术奇葩。一百多年来,嗨子戏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 嗨子戏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大概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主要活跃在淮河中上游一带。在嗨子戏...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安徽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申报日期 2006 简介 推剧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属于稀有剧种。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在民间舞蹈“花鼓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剧种。 主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灯,声腔――扬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间舞蹈。 推...
近日,甘肃省文物局召开《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草案)》咨询会,就甘肃长城保护立法工作和《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草案)》文本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来自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的专家,部分市县文物部门及长城保护一线的同志共40余人参加咨询会。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出席会议并讲话。 咨询会上,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负责人汇报了《甘肃省长城保护...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武夷山边界调整项目审议现场 波兰当地时间9日19时10分,武夷山边界调整项目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至此,江西铅山境内的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据了解,江西铅山武夷山为江西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据了解,武夷山于1999年12月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地处福建,一般人印象里都认为,武夷山是福建的。其...
姑娘们身着精美的汉服,透着东方特有的温婉如玉;艺术家们拨动琴弦,诠释着古老中国的韵律……热烈的掌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宝尔博物馆里不时响起。浓浓的“中国风”,让前来参加“中国文化日”活动的数百名美国各族裔民众为之沉醉。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促进不同族裔的文化交流,美国中国风艺术协会7月9日举办了“中国文化日”专场活动,免费向民众开放。本次活动包括京剧、舞蹈、民乐表演以及文化互动环节。协会...
听王府被列入杭州文保单位。记者 李忠 摄 小营巷61号,如果没有墙门外矗立的石碑,这里可能很少有人驻足。 藏在深深墙门大院内的,是太平天国听王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几天,曾经居住在听王府老墙门内的20多户居民正忙着搬家——不久前,上城区小营街道启动了太平天国听王府整治工程项目。截至目前,20户居民签订了草签协议,先期搬走的居民家门口,已经贴上封条。 这也意味着,这座有着...
“注春啜香——中国茶文化展”日前在瑞安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为期两月有余,由瑞安市文广新局主办,中国茶叶博物馆和瑞安市博物馆承办。 有诗云“人生四韵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道出了茶在中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次展览从茶史、茶品、茶具、茶俗等角度讲述中国茶文化的前世今生:从“饮茶的萌芽”开始细数唐、宋、明、清历代茶文化发展;全面介绍当今市面流行的几大重要茶品;以茶器造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不同时...
遗产编号 ⅳ-10 所属地区 福建·泉州·晋江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掌中木偶戏称为“布袋戏”的缘由主要有二点:一是掌中偶人的形象构造必有个布内套(俗称“人仔腹”),以布内套连缀头部及四肢,外加套戏服;演员的手掌即活动在布内套中,巧妙地在布内...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福建·泉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泉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打城戏系由道教法事仪式“天堂城”演变而成。法事活动中有打“桌头城”、打“土脚城”、打“大城”(搭大棚)等多种形式。去斋戒仪式中表演打开地狱之城超度亡灵,进入天堂。 清代中叶,晋江永和镇小坑园村组建“兴源班”。以“天堂城”等为主要内容编成戏文,登台演戏,俗称...
遗产编号 ⅳ-18 所属地区 福建·南平·邵武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 申报日期 2006 流行于闽北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县市。因其初始仅由生、旦、丑三个角色并用邵武方言演唱而得名,在邵武民间又称“三脚班”。据考,闽北三角戏与江西、浙江农村流行的采茶戏、睦剧等民间小戏有渊源关系。邵武三角戏因独具地方特色而深受群众欢迎,业余剧团遍布农村...
遗产编号 ⅳ-21 所属地区 福建·宁德·柘荣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宁德市 申报日期 2006 布袋戏照片 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历史悠久。柘荣布袋戏最初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来的,只是到了唐代才叫做“布袋戏”,发展于后唐(公元923——936),至明朝洪武帝朱元平日(1644年)时达到巅峰,之后一直兴盛至今(破四旧时期中断10年)。早期许...
遗产编号 ⅳ-23 所属地区 福建·宁德·屏南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宁德市 申报日期 2006 屏南位于福建东北部,隶属宁德市。屏南四平戏,又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现存于该县的龙潭村。由当地陈姓家族自明末开始世代传承,谱系可考。其渊源于明代“稍变七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四平戏自明后时传...
遗产编号 ⅳ-7 所属地区 江西·赣州·宁都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 申报日期 2006 巫傩是中国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有学者考证,它源生于新石器时期初叶,从许多历史记载中可勾勒出巫傩的早期形态:巫师头戴面具,身着“玄衣朱裳”“黄金四目”,执戈持盾,率百余名小隶脚踏罡步,口作傩傩之声以驱鬼逐疫,场面宏阔森严。远古鸿蒙,世袭传承,傩事活动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