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2年上半年邮币卡市场行情总体上比较疲软,延续了去年9月邮币卡市场行情走熊的特征,然而作为卡类代表的地铁卡,则在不同政策面、资金面等的配合下,走出了多年未见的牛市行情。 近日举办的“2012中国·上海第二届全国集卡收藏博览会”吸引了大批卡迷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业内藏家表示,其中上海地铁纪念卡的市场行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渐渐走出了一波凌厉的上攻行情,这样强劲的市...
英国公共收藏雕塑目录即将向公众开放 继将21万幅油画作品在网络上向公众开放之后,英国公共目录基金会(Public Catalogue Foundation)现在开始将目光转向了雕塑。计划整理出第一个画廊和公共空间里的雕塑作品目录。 基金会的负责人Andrew Ellis估计将会囊括大约7万件作品,主要侧重在建筑内部的雕塑(露天雕塑作品目前已经由“公共遗迹及雕塑协会”做出...
选自:吴树(微博) 《谁在收藏中国》 第八章 第八章:路在何方? 鉴定手段落后,制假技术高超,文物快速外流……中国文物业乱象纷起、危机四伏。我们会不会面临“最后一件国宝”?我们距离“民族失忆症”还有多远?这场国宝大戏的最后赢家又会是谁? “终极国宝” 中原某地,一处商代遗址。 记者赶到这里时,只见遗址周边站着20几位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他们身后,密密麻麻地围了几圈儿当地老百姓,...
选自:吴树(微博) 《谁在收藏中国》 第七章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这恐怕是一个谁也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大得足以让国人心惊肉跳,大得足以让世人瞠目结舌。更值得国人关注的是,在这些巨大的数字中,属于历史上数次被侵略者掠夺的文物珍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建国后、特别是近20年以来流失的文物越来越多。记者长时间跟踪国内外一些比较可靠的文物资料库,对境外...
选自:吴树(微博) 《谁在收藏中国》 第七章 ○一个法兰西士兵的日记 “1860年10月7日……那是一个美妙而又宁静的夜晚。东方人不知道什么叫酒吧,更没有酒会和夜生活,他们都在上帝的猪圈里毫无情趣地搂着自己的老婆抽搐,然后打着笨重的呼噜像死亡一样地熟睡。当然,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就在此刻,他们的皇帝陛下已逃亡在外,而我们——伟大的法兰西士兵与英国同盟军一起,用胜利者的军靴踏进了奢华无比的皇帝...
选自:吴树(微博) 《谁在收藏中国》 第六章 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泡沫时代,往往容易衍生出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前两年,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曾发生过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文物贿赂案。这一案例没有头、没有尾,更没有情节上的起承转合,只有几个在法律意义上表现得空前绝后的细节与场景。 故事的主人翁是南方某市一位掌管政府某方面实权的官员,称呼他是件难事,虽说个人的姓名是公开信息,但直呼其名公开爆料未定性...
选自:吴树 《谁在收藏中国》 第六章 一方面是文物鉴定专家大跌眼镜、真假难辨,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赝品和仿品充斥市场,可让人不解的是:处在文物市场中心的中国拍卖业却似乎总能够独善其身、大发其财。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拍卖公司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如今的几千家,成交额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仅以国内两家最大的拍卖公司嘉德、瀚海为例,1993年成立之初,两家拍卖公司一年的总成交额不到一亿人民币。而...
选自:吴树(微博)《谁在收藏中国》 第六章 闹剧的华彩乐章 新闻媒体联手上演鉴宝大戏、拍卖公司变身魔幻大师、文物成了送礼就送的“脑白金”、全民藏宝已然成为一场数千万人参与的“愚人节”游戏……这些今古奇观,结构成一场“国宝闹剧”的华彩乐章。在这场闹剧中,人被充分物化,神圣的法律精神也无奈地遭受阉割…… 2005年5月14日,央视《鉴宝》之夜。 已故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吴作人家里,一阵急促的...
选自:吴树(微博)《谁在收藏中国》 第五章 宁志超捐献元青花的事件并不孤立,在全国范围内,类似情况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只要一涉及到元青花,“(故)宫里(故)宫外”、“有派”“无派”,便会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当然,这种争论不会面对面,一般只会通过发表文章或接受媒体采访时带上几句相关话语。 如果说前些年两大阵营之间还只是偶尔发生“个体斗殴”,那么自2004年后,已经发展为两大阵营的群体对抗了。近...
选自:吴树(微博)《谁在收藏中国》 第五章 宁志超,澳大利亚籍华人,生于辽宁,成长于北京。他曾于20世纪60年代留学前苏联,学习地质勘探,毕业后赶上文化大革命,被指令失去回北京居住的资格,因而流落新疆地区的深山老林,在那里东躲西藏、猎耕樵读,并且亲手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接生到人世,亲手为孩子赖以生存的一头奶牛做剖腹产取下两子。“文革”结束后,宁志超举家迁往澳大利亚,并取得当地国籍,成为外籍华人。 ...
选自:吴树(微博)《谁在收藏中国》 第五章 《韩非子·和氏篇》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质的石头,便拿它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为卞和有意欺骗,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是一块石头。”武王也以为卞和是故意欺骗他...
选自:吴树(微博)《谁在收藏中国》 第五章 ○中外专家“走麦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景德镇地区一个名叫凤城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农村老太太 翻地时挖出一只青花梅瓶,她按照有关规定将这只梅瓶送到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器型完整,当地博物馆付给了那位老太太600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很高的出价,那时候一个科级干部一年的工资还够不上600元,一般出土文物送进博物馆,顶多支付给几十块钱的奖金...
一串木手珠 能卖20万元 沉香价格贵过黄金,年涨幅30%成收藏界新秀 据北京商报报道 沉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其与生俱来的淡雅香气至今无法人工合成,因而十分珍贵,也备受投资收藏爱好者的追捧。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四年来,品级高的沉香价格每年的涨幅在20%~30%,大有赶超国际奢侈品牌之势。如今,沉香木手串不论“颗”卖论“克”卖,每克880元,比当下黄金价格还贵一倍多,成为收藏界的新秀。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