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清理出唐代及更早时期的淤积堆积和明代小型埠头与河堤。中新社发 柯小军 摄 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对盘福路一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一批唐、宋及明清时期的文化遗物。中新社发 柯小军 摄 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对盘福路一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一批唐、宋及明清时期的文化遗物。中新社发 柯小军 摄 图为出土的一件唐代长沙窑执壶,褐彩贴花,饰胡人舞蹈形象,十分生动。中新社发 ...
辇轿工艺精湛,构思巧妙 在地处深山的安溪县龙涓乡凤山岩寺,珍藏着五架清代乾隆年间的辇轿,这些辇轿工艺精湛,构思巧妙,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被当地村民奉若珍宝,平时不轻易示人。 一个美丽的传说 根据石碑上的记载,凤山岩位于龙涓乡内灶村,始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当地陈氏扩建岩寺。“文革”期间,岩寺被毁。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7日对外公布一个重要发现,该所8月在广州盘福路西侧发现明清时期小型埠头和一口宋代砖井,并在现场清理出厚达2米的唐代及更早时期的淤积堆积。 该工地位于广州盘福路西、东风西路以北。中新社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地已挖出一个10米长、10米宽、近4米深的探方,探方底部有黑色淤泥。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易西兵介绍,这些淤泥均出自明代,而之前,这片工地还挖掘出厚达2米的唐代及...
8月24日,经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部门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清理,在古墓中发现3枚铜镜,近百枚古币,一具动物骨骸、一把铁质宝剑和一把木梳。让考古人员惊奇的是,木梳没有丝毫损伤,而木质棺材历经千年已腐烂散架。 当天,记者见到了出土文物,这3枚铜镜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约20厘米,最小的直径约10厘米。3枚铜镜保存完好,背面花纹清晰可见,最大一枚铜镜光洁如新,表面泛着光泽,铜镜上写“金石如&...
翠螭纹如意 翠螭纹如意,颜色较清,长47厘米,最宽10厘米。 翠质青绿,局部色较深。如意柄微弯成弓状,垂云式如意头,柄中部和头部均浮雕双螭。 螭纹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常见的装饰,清代宫廷用品上往往以螭纹表示龙,此物之螭纹也呈龙的形象。所用翠料透明度高,绿色呈斑状,分布均匀,质地优良。
(记者 杨薇)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7日对外公布一个重要发现,该所8月在广州盘福路西侧发现明清时期小型埠头和一口宋代砖井,并在现场清理出厚达2米的唐代及更早时期的淤积堆积。 该工地位于广州盘福路西、东风西路以北。中新社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地已挖出一个10米长、10米宽、近4米深的探方,探方底部有黑色淤泥。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易西兵介绍,这些淤泥均出自明代,而之前,这片工地还挖掘...
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据媒体报道,有网友爆料,在北京市朝阳区星火西路旁,发现两座老石碑,是区级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但墓碑却在一片荒草地里,周围有厕所和垃圾楼。网友呼吁有关部门妥善保护。27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以下简称“朝阳区文化委”)相关方面负责人接受新华网《第一回应》栏目记者采访,就相关话题给予了回应。 据介绍,上述墓碑为明代官员常遇春后代常汝贵的家族墓碑。两通常氏墓碑是朝阳区区...
广州考古发现唐宋明清遗存 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对盘福路一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一批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堆积和文化遗物。 资料显示该地块位于明清广州城西北段城墙以外,此次发掘对撤消广州城区西北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研究广州古城的变迁具有重要价值。图为出土的一件唐代长沙窑执壶,褐彩贴花,饰胡人舞蹈形象,十分生动。 (中新)
清康熙 花卉草虫纹盘 清康熙 花卉草虫纹盘局部 文/毛晓沪 今年春拍,我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见到的一件清康熙釉上彩折沿盘。此盘为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胎质细腻,釉水肥润,盘底中心用青花绘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盘中所绘纹饰。根据盘沿上书写的“万寿无疆”四字,我...
翠花鸟花插 翠花鸟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径5.9×8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有深绿及黄褐色。花插较高,呈树桩形,主杆粗大,内可插物。花插的外壁 镂雕牡丹花枝,枝上立着禽鸟。下配以镂空雕花红木座。 花插属陈设用品,内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状。清代的玉花插样式较多,其中树桩形花插较为典型。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较高的透明度,局部绿色深...
元 王蒙 《林泉清集图》 张德宁 张大千21岁时在上海收藏家狄平子家见到王蒙的真迹,便被王蒙那沉雄苍厚的笔墨、几近龙脉起伏的山势深深吸引。及至后来见到王蒙的《林泉清集图》,不禁为之痴迷,迫不及待地借来临摹了两本。张大千自谓“胸中有王蒙”。据大千在1946年夏的临本上所题:“此图为王烟客所藏,董玄宰题云:‘当在青卞隐居之上。’……己巳岁(1929...
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清代古梯田。 不久前,记者来到秦巴山区的汉阴县采访,透过晨雾,连绵起伏的凤凰山南麓山梁、山脊上,古梯田层层叠叠,若隐若现,绵延几十公里,就像是刻在凤凰山山脊上的斑马线。 这就是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古梯田,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这里被称作湖广移民开发陕南农耕文明的"活标本"。今年3月,作为我国目前第一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汉阴凤...
清远峡山发现巨大石刻足印。 据考证,此足印凿于清代 其大小有真人足印的六七倍 日前,清远峡山北禺山谷中发现一只巨大的石刻脚印,引起游客的好奇。据当地文博部门考证,此古迹凿于清代宣统三年,见证了百年前先人早期开发飞霞山的传奇。 藏身于陡峭山道旁的这处神秘“足印”刻于一块巨石,石面上凹进去一只大脚印。当地村民称其为“初祖遗迹”,其大小有真人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