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东南文化》2015年03期 【摘要】2013年4月在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新城下庙社区上坊庄发现一座南齐墓葬,据出土墓志判断墓主为王珪之,属六朝著名的琅琊王氏家族。王珪之在礼学上有较高的造诣,但其墓志寥寥数十字,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墓志。该墓志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朝墓葬的断代分期、六朝士族家族墓地的分布、琅琊王氏家族在南朝的活动等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南齐;墓志;琅琊王氏家族;王珪之
230件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将在南京展出。30日,南京博物院启动布展“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古代女性书画、黄金头冠、出嫁花轿,甚至是为起夜方便的女性夜壶都在展陈之列。 据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展览设计张小帆介绍,以中国古代女性文物为主题的主题展,在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办展记录上还是第一次。此次展出女性文物数量达230件,文物年代为汉代至清代。其中包括,江苏大云山汉墓江都王王妃用品、慈禧落款...
31日,记者从南京市政府部门获悉,已有86岁高龄的原民国老机场、大校场机场正式关闭。而这片从六百年多前明朝起一直沿袭至今的“军用”区域,按照规划,未来将打造成为宜居的居住区和文化区混合用地。据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这座重量级文化机构也已有计划在那里建设新馆。 据南京市政府今天发布的官方消息:空军南京机场迁建军地联合领导小组于昨天召开了第三次会议,会上通报,位于六合的空军南京新机场已建成投运,大校...
后宫内宰的用器、御赐妃子的金册、民间普通女性使用的脸盆架、纺织机、《纺织仕女图》卷……7月30日,“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在南京博物馆特展馆开始布展,展出的藏品从形塑女性、女仕日常、才媛集艺、笔端容功四个方面,通过南京博物院藏女性相关文物和借自山西博物院的珍贵的宋代彩绘壁画,展示中国传统女性的生活和艺术。据悉,展览将在8月11日对外开放,同期将推出专题讲座、传统服装秀、茶艺体验等活动,诠...
近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四川省抗战老兵救助会会长杨红雷向该馆捐赠5套抗战老兵文物史料。 其中,中国远征军某部连长李清龙在缅甸作战时使用的一副染血绑腿具有特殊的文物价值。该绑腿的主人李清龙,1923年10月2日出生,1943年加入抗日军队,进入新一军山炮营1连,同年,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在印度兰姆加训练。在缅甸缅北和日军的遭遇战中,李清龙亲眼看见孙立人指挥作战,双方的大...
古建承载历史,也刻满了沧桑。古建保护,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南京,牛市古民居的修缮保护却陷入拉锯僵局,住户、开发商、政府部门各有为难之处,只因古建保护遇上了私人产权。如何化解私有产权古建的保护难题?如何厘清政府、社会、个人的权责利? ——编 者 南京老城南地区,在一处杂草乱石和简易围挡内,孤零零地矗立着一栋破败的古建。牛市古民居——这座南京市文保单位历经200多年风雨,在几轮 拆迁中都“幸...
早在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就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当地政府决定也以申遗为目标,表示要做好明城墙本体及两侧风貌的保护。 然而,时隔3年不到,南京却规划了一条市政道路,将要“紧贴”明城墙而建造。这引发当地民众的忧虑:无论是施工过程中的挖掘机、破碎机等重型机械,还是道路建成后的车来车往,都有可能会损及明城墙的安全。 7月9日,澎湃新闻报道了上述事件。澎湃新闻获悉,7月2...
距离南京青奥会结束已有近一年,志愿者们作为青奥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热情的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养,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天,记者从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获悉,为了纪念南京青奥会举办一周年和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建馆一周年,该馆将在7月25日至8月12日期间,公开征集青奥志愿者、青奥工作人员和青奥运动员在青奥会期间最令人难忘的“笑脸”照片。 参赛者可将照片以文件夹方式发送至邮箱cangweiwei...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域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环葬着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统称十三陵,是中国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处遗址。 明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这位皇帝虽在明代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却不是遵照封建帝位继承法,用和平的手段当上皇帝的,而是以武力强取豪夺争得了天下。 原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不得已只好改立皇太孙朱建文为...
图为:手柄底部刻有字母标示 张佳佳 摄 图为:餐具手柄具备象牙结构特征 张佳佳 摄 图为:南京海关查获象牙制品 张佳佳 摄 图为:南京海关关员对象牙制品进行查验 张佳佳 摄 7月9日,南京海关隶属金陵海关驻邮局办事处在寄自法国的邮件中查获疑似象牙制手柄餐具4件,而不久前刚刚查获22件。
南京中山门大街卫岗段南侧,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韩恢墓。它位于紫金山下,藏于绿植丛中,不易被发现。南京文保协会的志愿者小姜“跟拍”韩恢墓半年多,发现文物出现开裂、渗水等“状况”,飘落地上的枯枝落叶直至腐烂都无人清理。 烈士墓前落叶,半个月没人管 出苜蓿园地铁站3号出口,沿中山门大街向东走5分钟,就能看到韩恢墓。由于周边被绿植覆盖,路人很难发现原来这里还有一座烈士墓。 韩恢(1887——192...
陈中柱名片 吴先斌 陈中柱遗孀给吴先斌的来信 安德门大街位于南京西南一隅,这里没有核心城区的繁华热闹,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淹没在快捷酒店和餐厅之中,如果不仔细分辨,很容易从门前路过都看不见。已经建成近10年的这座博物馆,由企业家吴先斌于2006年自费创办,专门收藏、陈列抗战史料、文物,迄今已接待20多万人次参观。 博物馆的很多藏品背后,都有着尘封的故事。在吴先斌看来,民间博物馆从...
19日,缠绵的阴雨并没有阻挡小记者们热情的步伐!上午9点20分,40多名“红马甲”齐聚位于珠江路700号的南京地质博物馆,在讲解员阿姨的引导下,集体与这里的“凝固的生命”来了一次静谧的对话。 走进二楼大厅,便仿佛置身于恐龙世界,一具巨型恐龙骨架出现在面前,足足有3层楼高,非常壮观!“哇——”孩子们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手里的相机咔嚓咔嚓地闪个不停。讲解员阿姨告诉大家:这具恐龙骨架模型是世界上保存...
16日从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得知,江苏南京首次发现郑和墓文物实证——“咸阳世家”墓志碑,这是迄今第一件能证实郑和安葬在南京牛首山的文物实证。 关于郑和殁年葬地,史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结束第七次下西洋后,于1435年回到南京,同年在南京逝世,葬于牛首山郑和墓。但因缺乏实证,学界对此一直存在质疑。此次发现的墓志碑年代是清代光绪甲申十年(1894年),该碑长1米多,宽近半米,上面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