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云龙纹花瓶,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向上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
数量相对较少,器型单一。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而其境内的耀州窑距内蒙古亦相对较近,作为当时国内较为著名的北方窑场之一,其产品应该遍布这一区域。但在内蒙古境内发现的耀州窑瓷器几乎是当时北方窑口产品中数量最少的。以耀州窑青釉瓷器为例,辽(含契丹)、金两朝虽历时约320余年,但内蒙古发现的辽、金耀州窑青瓷完整器很少,只有30余件。 耀州窑青瓷创烧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器型日趋丰富。特别是到...
元王朝在建国初年就设置浮梁瓷局。瓷局实物的特异纹饰由元廷“将作院”提供。该院下属机构分工极细,除有制造物品的专业司,局二十五所之外,还设有一职能特殊的画局。该局不生产任何产品,其职能是为将作院下属各专业司,局“描造诸色样制’,其规模略大于瓷局。 历史的机缘出现在了元朝。公元1279年,元朝最终灭掉了南宋,统一了全国。而在此的前一年,也就是1278年,元朝就已经把统辖全国贡瓷的惟一官方管理机...
绞釉瓷创烧于唐代。是在釉料中加入着色料,经过适当搅动后施于坯体上,再入窑烧成的,属于陶瓷的一种表面装饰技法。 绞釉瓷表面特征类似绞胎器,但却不同于绞胎的胎体着色。绞釉瓷的传世不多,其风格自然朴实。
镶嵌瓷是镶嵌于桌几床柜作装饰用的瓷片,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常雕刻彩绘花卉、动物纹饰,或书写诗词、吉祥语等。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浑源县发现了烧造“镶嵌瓷”的瓷窑遗址。这一古瓷窑址位于浑源县城南8千米处,规模较大,有窑炉六处,四处保存比较完好。据推断,这里从唐代就开始烧造“镶嵌瓷”,一直延续到元代。窑内还发现窑泥、炼泥、制坯、烘烤工作坊,还有大量匣体、窑柱、垫饼和模范等烧瓷装饰工具,以及青瓷...
光绪祭红釉玉壶春瓶 “美人祭”是一种瓷器,也叫祭红或霁红、积红,属颜色釉范畴,色红而润泽细腻,呈色安定而不流淌,是红釉中的上品,以明代所产的最为珍贵。 从前,有一个皇帝,一天,不小心把一只玉石酒杯摔碎了。这只酒杯可是一件稀世珍品啊!它小巧玲珑、鲜红透亮,在太阳或灯光的映照下,它放射出耀眼的红光,就象一团火焰在燃烧。皇帝把这只酒杯看成最心爱的宝物,每天用来斟酒,第一杯敬天,第二杯敬地...
在200多年以前,北欧的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他酷爱中国的彩绘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专人万里迢迢到中国来定制瓷器。他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烧制彩绘瓷器。 他派遣的人乘帆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几个月才到达中国,不幸的是携带的制瓷图案被海水浸湿了,周围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 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发现了上面的水痕,...
器物口沿处无釉的瓷器。因宋代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而产生,覆烧时由于器口紧贴垫圈,口部不能挂釉,露出一线胎骨为毛口,俗称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更显豪华富贵。受定窑影响,宋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也生产芒口瓷,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玲珑,明彻的意思。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
清雍正乾隆朝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色料。“韭菜边”之名见于唐英《陶冶图说》“拣选青料”条:“青料拣选有料户专司其事,黑绿润泽光色全者为上选,仿古、霁青、青花细器用之;虽黑绿而欠润泽,只供粗瓷;至光色全无者,一切选弃。......青中有韭菜边一种,独为清楚,入火不散,细器必用之。
祁门瓷器指用祁门瓷土就地烧制的瓷器。祁门盛产瓷土,历史悠久。境内出土文物表明:徽州瓷器最早见于西周时期,有专家说屯溪飞机场挖掘出西周古墓里有古瓷,其胎土就取之祁门,并推断祁门有古窑址、祁门瓷土从唐代起就供应景德镇。 花色品种丰富多样,琳琅满目,造型优美,画工精细,既充分反映了祁门瓷土的优异品质,又体现了祁门瓷器生产者的精湛技艺。产品装饰多种多样,既有粉彩、贴花、青花,也有结晶釉、颜色釉和多...
纹饰是指陶瓷表面的纹样,它可以是用划、刻、贴、印、绘画等方法来完成。纹饰有简有繁,随陶瓷工艺进步以及人们的信仰、喜好、时尚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变迁。纹饰的原始功能是美化陶瓷器和表达人们的信仰及情趣。但从鉴定的角度看,它们往往起着协助断代的参考作用。因此熟识某个朝代陶瓷纹饰的特微, 或者某种纹饰的起源、发展及消失的年代是古陶瓷爱好者应具备的知识。它们与对陶瓷胎、釉、器形等的认知一起成为古陶瓷断代的重...
唐代制瓷业在隋代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和“如银似雪”的邢窑白瓷,即“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生产面貌。其实,唐代瓷器生产面貌远比所谓“南青北白”的简单概括更为丰富多样,迄今考古调查与发现的唐代瓷窑窑址遍布大江南北,当时的古瓷名品如长沙窑的釉下彩,河南鲁山、郏县窑的花釉瓷,以及绞胎瓷和三彩陶器等,都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越窑青瓷...
珐琅彩与法蓝瓷因其发言相同以及在别人的印象中,总觉得是一样的。其实,珐琅彩和法蓝瓷有本质的区别: 珐琅彩是景德镇瓷器中的一种装饰技法。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
陶瓷烧成过程中,窑内的气氛氧化焰还是还原焰,对器胎釉的色泽、釉的光润等都产生一定影响,有些窑由于采用了特别烧造工艺控制窑炉气氛,造成其产品一些特征,可作鉴定参考。 宋代以后北方一些窑用煤作燃料,烧氧化焰,所以白釉瓷釉白中泛黄,如定窑白釉呈牙白色。所用窑多为馒头窑。南方一些窑用木柴作燃料(景德镇窑多用松柴),龙窑或蛋壳窑较多,烧还原焰,白釉白中泛青,如景德镇陶瓷。钧窑的蚯蚓走泥纹,汝窑及其他一些窑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