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河南·焦作·孟州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孟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铜梁火龙源于铁炉业的行业龙,古往今来最受人们喜爱。火龙每条长20米,由11人玩舞。火龙舞通常是两条火龙相配合,外加吹打乐队、干花队、铁水花队以及喷花、烟火、火流星等助阵,整个火龙队40余人参舞。火花与火紧密相连,无火就不成其为火龙,舞龙者赤身亮体,身着短裤...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河南·洛阳·新安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新安县 申报日期 2006 (1)。道教所称的神灯。俗以莲花灯九盏相连成串,谓之“九莲灯”。 清 朱佐朝 《九莲灯?火判》:“此灯出在 莲花山 、 香??洞 , 道德真人 驾前,有此九盏莲灯。内按九宫八卦、诸天星辰,上能照彻天门,下能照开地狱,中能解难度厄。” (2)。烟火名。...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河南·郑州·巩义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巩义市 申报日期 2006 河南省巩义市小相村小相狮舞被誉为“中原第一狮”,是河南乃至中国最古老传统的特色文化。 因为习惯把舞狮的叫作狮舞团,所以叫小相狮舞,而不叫小相舞狮 巩义小相狮舞被河南省文化厅推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候选项目。 清代嘉庆年间,...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河南·郑州·荥阳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荥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狮舞在荥阳比较普遍,全县有10个乡、镇,24个自然村,都组织有狮子舞队。特别是蒋头狮舞队,已有百余年历史,套路娴熟,动作灵巧,舞姿轻快,形象逼真。1953年成皋县春节文艺汇演时,他们在高空表演的上老杆、沿平绳等特技,惊险奇异引人入神,《河南日报》拍照发表。...
遗产编号 ⅲ-3 所属地区 湖北·黄岗·罗田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罗田县 申报日期 2007 罗田民间舞蹈“赶柳翠”主要描述古代社会上几种不同身份的人物,追赶观看准备到庙堂敬香的官家小姐柳翠所引发的故事。舞蹈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演员根据出场顺序,穿戴相关的服饰和使用相关的道具,按照锣鼓节奏表演,其诙谐风趣的剧情主要靠演员用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来展现,...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湖北·潜江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湛江 申报日期 2007 中国民间舞蹈,也称舞狮、狮灯等。《汉书?礼乐志》中记有象人一词,据三国时魏人孟康注释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可见汉魏时期已有狮子舞的雏形。唐代以后,狮子舞被引入宫廷,作为燕乐中的一个内容,名太平乐,又名五方狮子舞。《续文献通考》记有"明孝宗弘治三年秋,召各番使入内看...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湖北·潜江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湛江 申报日期 2007 京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稀少的民族之一。京族同胞自16世纪左右迁居于我国濒临南海的广西防城县后,就一直生活在璀璨玉石般的三座岛屿之上。若干年来,这三座岛屿的名称因被称作“巫头”、“山心”和“万尾”,充满着无尽的神奇色彩,始终唤起到三岛来的外乡人特殊的好奇、深思和...
遗产编号 ⅲ-1 所属地区 湖北·武汉·汉阳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汉阳区 申报日期 2007 汉阳高龙,因独特的造型、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扬全国。然而,这项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在上世纪曾一度中断表演,目前更是因为后继乏人和保护乏力,濒临失传。 “汉阳高龙独树一帜,是中国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仅仅依靠民间艺人的坚守是不够的。...
遗产编号 ⅲ-2 所属地区 湖北·武汉·汉南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汉南区 申报日期 2007 清末,汉南江上村村民何克得因受在武昌的太平军高人指点,得到了张小尔武狮的真传。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衍变张小尔的武狮,传至汉阳江下村,目前为止江下村的武狮已是张小尔武狮最后一支嫡传武狮。 特征:分为“天狮”、“地狮”两种,“天狮”由两人在9张桌子上玩耍,...
遗产编号 ⅲ-3 所属地区 湖北·武汉·江夏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江夏区 申报日期 2007 采莲船在传说中为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在重要节日以祝贺为主要内容的表演,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特征:主要形式为唱祝词并夹以锣鼓家业伴奏...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湖北·武汉·蔡甸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蔡甸区 申报日期 2007 由地头舞狮演变而来,按一年12个月垒起12张方桌加一方凳,表演前祭天,礼毕后,舞狮人在锣鼓声中顺桌而上。整个表演集狮舞、杂技、武术、祭祀于一体。流行于蔡甸索河镇境内及周边乡镇。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湖北·武汉·蔡甸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蔡甸区 申报日期 2007 扑蝴蝶是沂蒙地区另一种极具特色的广场舞蹈。其中临沭县韩村镇李介前村的表演远近闻名。该村的表演队伍庞大。每逢春节至正月十五,他们不仅在本村,还经常到邻村和县城献艺。参加表演的多则百余人,少则几十人,男女成队而舞,表现了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湖北·武汉·黄陂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黄陂区 申报日期 2007 高跷故事亭子盛行于黄陂东乡、西乡一带。集杂技、戏曲、故事于一体,在高空中用高跷小调演绎戏曲故事。 一花一团一赛场,武汉杂技名远扬。民间竞技更活跃,强身健民体质壮。 杂技皇后夏菊花、屡获国际大赛殊荣的武汉杂技团、以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和武汉杂技厅为...
遗产编号 ⅲ-10 所属地区 湖北·武汉·新洲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新洲区 申报日期 2007 创者为明朝初年新洲张旗牌湾的世袭官张炳公。数百年中,该舞张姓独传。至清末,才传艺于外姓。高跷狮子舞表演形式别具一格:舞狮人的双脚踩在一尺八寸高的高跷上,前滚后翻,腾转蹦跳,表情达意。在新洲举水以西的周铺、仓埠、阳逻、张店等地盛行,并流传到河南、湖南等省。...
遗产编号 ⅲ-11 所属地区 湖北·武汉·新洲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新洲区 申报日期 2007 高跷亭子,又叫高跷锭子,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是武汉市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传统技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武汉市最早列入“非遗”项目。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