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 曾侯乙编钟出土震惊世界 1978年,随县(今随州市曾都区)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铸造于战国早期的编钟。它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以其铸造之精,保存之好,音律之全,音域之广,音色之美,被称为“稀世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该编钟现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是20世纪中国最...
楚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儿?这一困扰国内考古学界的最大课题之一,现在有了初步答案。 湖北省考古所朱俊英研究员介绍说,由中国考古学会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南水北调中线文物考古发现学术讨论会”刚刚在郑州闭幕,与会的100多名专家经过反复比较和相关实物资料,认为去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郧县辽瓦店子遗址,或许正是学术界寻找多年的楚文化源头。 湖北省郧县文物局局长周兴明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汉江中游早在...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简介】 东周时期,在中国的南方有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它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指文化的总和,...
长沙窑器具敦实的造型、写意般的釉下装饰图案是对楚地民风生动活泼的反映。其装饰题材体现了湖湘人平和、朴实,热爱生活的特征,书法装饰和伊斯兰图案则反映了对现实的关注,装饰中的佛教文化形象又表现出受道家学说的影响,这两个特征表现出长沙窑陶瓷器具兼具了入世和出世的精神之美。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大致兴起于唐代中期,于五代逐渐衰落。唐代时,我国瓷器已大量外销,外销陶瓷品种多样,除邢窑白瓷、越...
由省文物局、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协办的“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次年会”,12月3日至5日在平顶山市举行。来自湘、鄂、豫、皖四省及北京、陕西等地的100多位楚文化研究专家,从历史文化及古文字、考古发现、器物研究等不同的角度对楚文化进行学术研讨。 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30年来楚文化的考古发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辉煌灿烂的楚...
国内20多位文物考古界楚文化研究权威专家近日对陕西省商洛市近10年来出土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商洛考古中发现的丹凤古城文化遗存属春秋至战国中期楚文化,证明这个时期丹江上游一带为楚国领地。 商洛的楚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丹江上游多个西周和战国时期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这些考古成果引起了文物考古界的关注,特别是具有鲜明楚文化风格的鬲、盂、敦等文物组合,引起陕...
备受关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文物保护工作时下已进入关键时期。丹江库区河南省境内153平方公里新增淹没区的160多处文物点目前已得到有效挖掘和保护。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大文物保护工程。其中河南淹没区所确认的170多处文物保护点包括古文化遗址34处,古墓97处,地上文物3处,古生物化石点和古人类地点37处。这一区域文物群所反映的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这里的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