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遥远浩瀚的中俄万里茶道,无论是最初的路线,还是后来衍生出来的其他路线,其起点都是明中期因汉水改道之后迅速崛起的汉口,武汉也因之而承载着“东方茶港”与“万里茶道”起点城市的历史荣光。 “万里茶道”是一条国际化商贸通道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中国茶在世界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俄陆路万里茶道形成于十七世纪,清康熙十八年(1679),中俄签署了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
“目前,我省已有3处文化遗产拿到申遗‘入场券’。”昨日上午,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介绍,我省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明清城墙(荆州、襄阳)、恩施鹤峰容美土司遗址3处文化遗产,也已被列入“预备名单”。 黎朝斌详述,3处遗产均在2012年同一批进入预备名单。 其中,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是唯一的工业遗产项目。这一项目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场为代表,完整展示了300...
山西省文物局19日对外发布消息称,从即日起将安排部署该省万里茶道申遗基础工作。长治市作为该省万里茶道的重点区域,将在日后对万里茶道沿途及与晋商相关的古道、驿站、寺庙、戏台、民居大院、碑刻等文化遗产进行细致排查。 万里茶道是丝绸之路之后欧亚大陆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从中国福建起,途经包括山西在内的7个省、自治区,进入现蒙古国境内,穿越沙漠戈壁,到达中俄边境,水陆全程约476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
二连浩特市的伊林驿站博物馆。 前不久,8省1市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会在武汉举行,制定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认定标准(讨论稿)》,并初步确定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和二连浩特市为万里茶道申遗节点城市。 民谣里的万里茶道 6月8日,记者打开电子邮箱,发现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传来的一个邮件,留言里写着:考古人员在呼和浩特市发现了和万里茶道有关的民谣和小调。 迫不及待地打开,民...
记者26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获悉,文物专家经过史料研究、实地调查,确认“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召庙、寺院、客栈、驿站等34处重点文物遗址。有关专家近期将对这些文物遗址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古调查,为“万里茶道”中蒙俄联合申遗奠定基础。 全长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的国际古商道。陆上“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途经蒙古国,抵达...
5月20日,记者从自治区文物局获悉,内蒙古已经确认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召庙、寺院、客栈、驿站等34处重点文物遗址,即将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些文物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为万里茶道中蒙俄联合申遗打下基础。 2013年9月,来自中蒙俄3国万里茶道沿线31个城市的政府市长代表,在二连浩特召开了万里茶道沿线市长圆桌会议,签署了《万里茶道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协议》,共同倡议由中蒙俄3国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
“万里茶道”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2012年文物部门提出这一概念,迅速得到了国内沿途省市的踊跃参与、积极支持。 然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专业性、复杂性、科学性要求极其严格,遗产、文物、文化并不是随便贴标签就能够确认。 申遗,不是一个简单过程 去年12月25日,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召开,国家文物局长励小捷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总体部署茶马古道、万里茶道、蜀道的保护与展示”,将在...
4月29日,八省一市“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会”在汉举行,正式明确湖北省为万里茶道申遗的牵头省份,武汉市为牵头城市。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连通欧亚的国际商贸通道。2012年至2014年,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8个省份文物部门,先后在湖北省赤壁市、河南省社旗县、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了3次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讨会。最后一次会议上,与会者推选湖北省为万...
昨日获悉,目前国内多个省份正在筹备“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曾作为茶叶贸易货物集散中心的河南省也是拟申遗省份之一,并初步选定包括我市的潞泽会馆(洛阳民俗博物馆)、关林、山陕会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在内的多个遗址点,开展申遗准备工作。 23日下午,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文物建筑调查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来到洛阳民俗博物馆,利用专用的航拍飞行设备拍摄潞泽会馆的全貌,为“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准...
“内蒙古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展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沿线的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文物展览工作,增强内蒙古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内蒙古文化厅厅长、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安泳锝昨日表示。 据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草原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从文献记载看,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与游牧民族的迁移和战争有关。而草原上东西文化的交流,主要是友好往来。中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文物大省河南基本摸清了明清时期贯通中外的“万里茶道”河南段文化遗产家底,为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打下基础。 “万里茶道”是明清时期晋商使用的一条贯通中外的茶叶贸易之路。茶叶在经历种植、采摘、加工后,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境内经水路运输,入河南境后转为陆路,向北越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后出境。河南作为当时水陆交通转运的中心地带,成为茶叶贸易的货物集散中心。 ...
11月12日,随着来自内蒙草原蒙古包的搭建以及展馆布置的完成,即将在武夷山举办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14日开始迎接嘉宾的到来。 为办好这一盛会,武夷山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练内功、走出去、迎进来,紧锣密鼓筹办好这一盛会,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练内功上,武夷山市在境内举办了两场与“万里茶道”相关的活动,即八省文物专家座谈会和中蒙俄...
“‘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比照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模式。”15日,在福建武夷山召开的第三届“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如是说。 起点福建武夷山的“万里茶道”,起始于17世纪。这条繁荣2个半世纪的国际古通道,贯通亚欧大陆,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8省(自治区),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延伸...
25日下午在武汉举办的“中俄万里茶道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上,“万里茶道”中俄两国沿线城市市长、代表共同签署了《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 根据《武汉共识》,中俄双方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对“万里茶道”上的历史遗迹保护、历史资料收集、知识产权保护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展开合作。 中俄“万里茶道”兴盛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途经中国湖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