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流觞曲水,饮酒咏诗。从4000多年前夏禹会盟,到春秋战国时勾践建都,再到近现代鲁迅、朱自清等人才辈出,浙江绍兴自古就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22日,记者了解到,在书法圣地绍兴兰亭附近的河道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句鑃。据悉,该句鑃是2500年以前的越国青铜乐器,系绍兴首次发现。 句鑃,作为响器,具有极其深远的礼乐文化内涵。句鑃这个名称未见于古籍,出自铭文,属于自称。据专家考证,“句鑃...
清朝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养心殿于去年12月启动了上百年来首次大修,这对于故宫研究者们来说也是近距离展开科研、破解历史之谜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昨天(2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宣布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全面启动。伴随大修过程,全院科研专家将首次“集体上阵”,通过33个研究项目,从历史文化、藏品、档案等不同方面对养心殿展开研究。最终无论是专业的学术成果、还是公众关心的历史真相等都将向社会公布。 ...
日前,苏州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的“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开幕。得益于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86套(101件)明清宫廷藏苏作精品首次集结回乡展出,全面展现了明清宫廷皇家御用的苏作工艺,深入彰显苏州雕刻工艺的艺术魅力。展期持续至11月13日。 本次展览分为“技冠天下”“内廷炫艺”“承旨而作”“特制进贡”4个单元,以明清时期苏作工艺与宫廷文化之间的互动为主线,以玉器、竹木...
近日,在泸县玄滩镇刁河村刁氏祠堂内发现了《泸州叶主示喻选举族长条规》,里面涉及了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关于宗族管理的方方面面,更是点明了族长选拔条件等情况,族长作为一个家族德高望重的人,不仅引领着全族人们前行,对当代的好家风建设极具重要意义。 首次发现 还原清移民背景 每个家族都有家族的故事,从早时期开始薪火相传,拥有族权的族长处理婚丧喜庆、家庭纠纷、宗祠祭祀等事务,在整个家族中起到了承上...
昨天上午,圆明园首次在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等新媒体上直播西洋楼遗址区的远瀛观考古实况,并邀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现场讲解,公众在网络上就可观看远瀛观考古现场,了解考古工作。 据了解,远瀛观遗址位于长春园中轴线最北端,紧邻大水法遗址,曾经是一座西洋钟楼式高台大殿,是乾隆宠爱的容妃生活的场所。目前,远瀛观遗址仅存汉白玉雕花石柱和一些散落的石构件,此次考古涉及800平方米的遗址,...
古墓完成“打包搬迁” 今年,聂家桥乡在一施工工地发现了两座东晋古墓,由于该墓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8月12日,湖南省汉寿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将其中一座古墓整体搬迁至县文物局内。 该墓为砖室墓,墓室形制规模较大,墓残长4.5米,高2.45米,宽2.1米,顶为劵顶。墓四周全为青砖,大小不一,砖上多有铭文,大多很清 晰。考古专家认为,这座墓葬对研究和考证东晋时期官府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需要完整...
前不久,书法圣地兰亭附近的河道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句鑃,这是2500年以前的古老的乐器,系绍兴首次发现。这一珍贵的文物的发现表明,春秋战国时期越地文化已十分先进。 2500多年前越国古乐器,保存完整能发双音 昨天上午记者在绍兴市文物局见到了青铜句鑃的真容:它高43厘米,宽处17.8厘米,器形修长,呈合瓦状,上宽下窄,素面,错磨光滑,黄色,其表面氧化层铮亮,长扁方形的执柄,...
走过摇钱树陈列展厅,就是“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展厅。 马,在汉代被认为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两汉的强盛与马业的兴盛有直接关系。近年来,绵阳地区先后出土了100余件西汉漆木马、东汉大铜马和数十件陶马,而绵阳博物馆则是目前国内馆藏汉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从序厅进入正厅,气势恢宏的“西汉漆木马阵”就出现在眼前。几十匹漆木马成排列队,马头高昂,双眼硕大,马鬃齐整,双耳耸立,张...
今天上午,圆明园遗址公园首次在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等新媒体上直播考古实况,直接向公众展示西洋楼遗址区的远瀛观考古现场,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网络上“近距离”观看并了解考古工作。 据了解,远瀛观遗址位于长春园中轴线最北端,紧邻大水法遗址,曾经是一座西洋钟楼式高台大殿,是乾隆皇帝宠爱的容妃生活的场所。目前,远瀛观遗址仅存汉白玉雕花石柱和一些散落的石构件。此次考古工作涉及800平方米的遗址,将为远瀛...
依托正在陕历博展出的“梵音东渡·日本 醍醐寺 国宝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 12日首次面向社会公众举办专业学术论坛,以学术论坛+展厅体验结合的方式,介绍西安青龙寺与日本 醍醐寺 的历史渊以及佛教密宗相关背景知识。这是 陕西历史博物馆 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所作出的新尝试。 论坛上,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韩钊《青龙寺与 醍醐寺 —兼论唐代密宗东传的路径》为题,通过80多张图片,讲述了 醍...
8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宣传部对外发布消息称,该市乌拉特后旗境内发掘的一具早白垩世大型恐龙骨架化石正式面世。 这具恐龙化石是内蒙古地区首次发现的早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类恐龙化石,也是近二十年来内蒙古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 这具大型鸭嘴龙恐龙化石长8米左右,且保存完好,骨骼保存率达70%—80%,包括头、颈椎、胸腰椎、腰带、前肢、后肢和十分完整的尾部。 ...
7月31日至8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尼古拉斯·佐罗思教授和路易斯·阿尔卡拉博士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石笋沟、土柱村、艾叶古镇等地,对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古生物化石、盐业遗迹、与“龙”“盐”有关的地质构造及文化遗产进行了考察,并出席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扩园评估汇报会、扩园评估反馈会。据悉,世界地质公园扩园申报在中国尚属首次,如若成功,将成为我国地质公园建设里程碑式的案例。 ...
生活在石器时代的人究竟有多聪明?据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网站最近消息,由该校科学家带领的国际考古团队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工具的直接证据——带有蛋白质残留的25万年前的石制工具。这表明生活在中更新世的早期人类有着令人吃惊的适应能力,当时人类已会使用复杂的工具。 考古研究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考古学家艾普瑞·诺威尔带领。考古队在约旦阿兹拉克附近地区考察了3年多,那里远古曾是湿地和绿洲,现在...
2016年8月4日早6点天色微亮,部分科考队员已经起床,丝绸之路天山道科考正式进入第二天。早起不是因为科考队要一早出发,而是与不少队员内地生活起居习惯有关。新疆日出时间要晚于北京2小时。9点半准时早餐,十点全体上车出发。 图1、蓝色线条是4日科考路线,绿色线条是3日科考路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于丽君博士制图)。 出巴仑台镇不到1公里,是天山巴仑台古道最重要的三岔分道...
7日,历时数年的岩石加固完成,闭门谢客状态的房山石经山雨中试开放,其整体考古调查暨大遗址保护规划启动仪式在石经刊刻起源地——云居寺石经山脚下举行。 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炤直言,就是雨使得洞内珍贵石经残损严重。“宁肯不申遗,也要将石经‘搬迁’。”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得军也表示,石经搬家确在考虑规划中。 千年古道古塔一同开放 1956年,石经山9处藏经洞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