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世纪中国青铜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分期断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日臻成熟,这一点在西周青铜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但断代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则发生在20世纪。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在整个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中国青铜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分期断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日臻成...
全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方式: 1、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著录之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已多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作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及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之漏洞,多见于乾隆以前伪器,在《西清古鉴》等书中即可以看到此种器物。如该书之“商父庚鼎”,形制虽无大...
1978年,元氏县城南部韩信点将台对面的“霸王岗”上陆续出台神秘铜罐。这些器皿到底是什么东西?元氏县西张村村民将发现层层上报,专家很快鉴定出来,这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价值巨大。先后两次发掘,一共出土34件青铜器和多件其他文物,此后,专家们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一个不见于历史记载的神秘方国——軧国的神秘面纱。这次出土的青铜器,是最早用文字记录石家庄历史的实物。 34年过去,当年出土青铜器的...
在收藏青铜器的过程中,不时有藏家因买到赝品而大呼上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古代青铜器的了解太少。也有人买到了古时仿制的青铜器而误以为是赝品。古时的仿造品尚有收藏价值,但现代做的赝品则“一文不值”。那么,如何辨别伪造青铜器?藏友提醒,要尽量避免上当,主要还是要从青铜器本身和铭文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青铜器的伪造早在宋代以前就存在,但伪器的大量出现始于宋代,由于当时公私收藏之风的兴盛,使得青铜器...
中国青铜文化源自夏代晚期,1959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夏代宫殿遗址,出土了鼎、斝、爵、盉等最原始的青铜器。其后在长达1500余年时间的夏、商、周时期,古代工匠创作制造了许许多多各种用途、各种器形的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得到了辉煌的发展。作为青铜文化载体的青铜器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大多数出自墓葬、遗址或者窖藏。不同的储藏条件、不同的储藏环境造就了青铜器表面不同结构、不同外观效果的锈蚀物。 ...
衡阳县井头镇云水村村民肖柏子1月19日在挖沙时,惊喜地发现了3件青铜器物。肖柏子主动将文物上交给衡阳县文物部门,经专家鉴定,3件青铜器物属于战国时期文物。 据了解,肖柏子在自家房屋后山挖沙时,无意中挖出一把古剑,随后相继挖出一件青铜戈和一件青铜小匕。 “刚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烂铜烂铁,准备捡回家卖破烂。”肖柏子告诉记者。回家后,他对这3件青铜器进行认真观察,判断可能是文物,应该上交给县文物部...
锈色 一般来说,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 手感和声响 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清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
谈到青铜器收藏大家,其实始于清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这件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时代铜器,上有铭文32行499字,毛公为感谢周王,铸鼎记录其实。这件前三代重器,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山东潍坊“万印楼”主陈介祺获得,陈氏收藏玺印7000余方,陈介祺以一件青铜重器跃身于金石界,自此才有“南潘北陈”。陈氏病故后,1902年两江总督端方,强卖“毛公鼎”,...
古代铜器在藏市中日渐火热,藏友通常判定铜器依靠铜锈。那么,在仿冒技术越来越高的今天,仅凭生锈就能确定铜器有价值吗? 铜器上历史的积淀在业内被称为“包浆”。多数经历一定时间的古董都会形成一层“包浆”,而且时间越久“包浆”越明显。所以选择铜器看“锈”并没有错,不过这个锈是指“包浆”,而不是伪锈。由于所经历的环境和时间长短不一,包浆和仿造新锈是有区别的。首先,陈年自然锈蚀,一般从外到内纵向分为三...
挖掘现场 图为出土的铜簠和铜鬲 图为出土的小木俎 1月16日,望山桥一号墓的发掘工作已进行到第9天。虽然出土文物仍以竹木漆器为主,但是较多铜器的出土,也让人眼前一亮。 之前,考古人员已经将望山桥一号楚墓的其他几个边厢清理完毕,只剩下头厢。由于盗掘活动的破坏,导致发掘工作进展缓慢,因为头厢一般放有大量的青铜器,所以破坏也最严重。今天,考古工作人员仍以清理头厢为主。在头厢室...
由于年代久远,出土的青铜器表面总是被泥土、斑斑锈迹所覆盖,这样的锈迹对于以锈为美的青铜器收藏行家来说,就像是一桌饕餮盛宴,而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就成了阻碍观赏青铜器原貌的绊脚石。很多新手在最初接触青铜器的时候,对于上面的锈色厌恶至极,以至于用化学方法清洗上面的锈色,这一洗不要紧,而经过“洗澡”的青铜器就失去了行家眼里鉴定真伪和欣赏的锈。那么,青铜器收藏时该不该清洗呢?记者请相关专家,就此知识作以解答...
一尊铜质佛像背后的“嘉靖陆年江西谅州朱井福记欧阳文虎”16个字铭文,不仅说了造像的时间、产地,连造像的作坊名称以及请佛之人的名字都留了下来。眼下,珍贵青铜器并不少见,但上面有铭文的则比较稀罕。 收藏编钟竟不听声只看文 “收藏青铜器不在于器物的大小,而在于器物上有没有铭文。即便是一件很小的杂器,有铭文也会让它身价陡增。”日前,青铜器收藏家、天津市收藏家协会会员储亚鑫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
5月4日,我在鄂州博物馆范铸法复制文物研究所拍摄的两天来,并没有能够完整地记录一件青铜器是怎么铸造出来的。研究所主任董亚巍说,按照古代铸铜的流程,一件青铜器从制模到打磨出成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铸造工艺中每一个细节都要掌握熟练,文物复制厂的30名工人最短的也干了七八年时间,而且日常主要的生产环节是铸造铜镜。 董亚巍一直在提高铸造的成功率,但是工艺流程中导致铜镜无法满足成品要求的因素...
中国青铜器自古就被誉为国之重器,而在近些年的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上,青铜器却一直表现得十分低调。不过,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不论是上海博物馆斥巨资收购传世青铜重器,还是纽约苏富比、佳士得纷纷推出中国青铜器专场,都使青铜器再次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近日,中国文物网就青铜器的收藏价值以及收藏选择等问题采访了资深青铜器专家贾文忠。 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典范就是青铜器 在贾文忠看来,中国古代艺术的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