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经多次研究和实地考察,海内外专家日前确认在古城西安发现的一唐代双语墓志,是我国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唐代汉文鲁尼文双语石刻墓志,不仅填补了古突厥文字在东亚地区的文献资料空白,还对研究千年前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回鹘王子葛啜墓志”发现于西安市唐长安城明德门附近的一处唐代墓地里,呈正方形,边长约40厘米,由墓盖和墓志两部分组成。它不仅保存完整,文字清晰,还在汉字...
“春天时节好读书”——藏书印与藏书票联展剪彩 领导致辞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14日举办了“春天时节好读书”——藏书印与藏书票联展。展览持续至6月4日。 据悉此展览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金石走廊全年期刊式文化展览中的一个。 藏书印,是中国传统文人为自己心...
376岁省级文物绥中县朱梅墓园石柱上两个“望天吼”丢失前(上 资料片)和丢失后(下)。 辽沈晚报记者 冯玉兴 摄 辽宁省内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明代石刻群被盗:376岁省级文物——朱梅墓园石柱上两个“望天吼”风雪夜被人偷走。 昨日,葫芦岛市绥中县公安局办案民警表示,目前警方已经立案,正在全力侦破。 朱梅墓园位于葫芦岛市绥...
9日记者从四川泸州纳溪区文管所获悉,四川泸州纳溪棉花坡镇九川村发现一处宋代石室墓石刻文物,当地文管部门当即采取保护措施,对该处文物进行了拍照、GPS录入、测量,并安排专人看管,加强监控,最大限度进行保护。 据了解,此处文物是棉花坡镇九川村一村民发现的,由于雨水冲刷,大路边涵洞处裸露出雕琢精细、线条流畅的古墓葬物件。走访当地村民了解到:此涵洞是五十年代修村级公路时从附近一古墓葬(深基)内搬运过来的...
田义墓石刻 田义墓碑亭 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背靠着风景秀美的蟠龙山,明清之际这里既是远近闻名的军事重镇,又是通往塞外的“驼铃古道”,民国年间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在这条古道上曾拉过骆驼。现模式口大街古韵犹存,周边的风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街西头的明清宦官墓园田义墓,以前非常残破,现在整饬一新。走进去瞧一瞧,方知岁月悠长,乾坤博大,世界精妙。 墓主田义是...
近日,陕西省文物部门在唐太宗昭陵所在地的陕西礼泉县发现唐代石人石虎各一件,这两件陵墓石刻的发现,为研究该县唐代墓葬的分布、石刻的配置及唐代石刻初期风格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昭陵六骏”为代表的唐代石刻作品是中国石刻...
近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伊桑阿墓石刻”中的一座华表遭盗损,柱身被拽倒断成三截。市文物局执法队表示,已接到房山区文委汇报,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案件正在侦破之中。 近日有市民反映,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皇后台村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伊桑阿墓石刻被盗损。在墓地现场,华表柱身躺在地上,断成三截,断口尚可吻合拼接。柱身上段捆有粗麻绳,疑似偷盗者遗留的作案工具,柱身下的束腰须弥座与八角底座,...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寿龄一行在位于永昌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花大门石刻处考察时,发现了两座完整清晰的佛龛及多幅西夏时期岩画等。 花大门石刻位于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四社花大门内山体上,此次新发现的两座佛龛分别位于在距花大门主石刻区向东600处的东壁与南壁。此外,孙寿龄一行还在花大门周边山体悬崖上发现了多幅岩画,岩画上刻有动物、香炉、文字等。孙寿龄一行还...
摩崖石刻上斗大的“大酉洞”三字清晰可见。 因养殖大鲵施工,湖南怀化辰溪发掘尘封300多年的大酉洞后洞。昨日,辰溪又传新消息,藏书洞口上方发现一块摩崖石刻,上刻斗大的“大酉洞”三字。通过辨认石刻左右三竖行小字落款,可初步断定为明朝嘉靖年间湖广布政司拜谒大酉洞后所刻,比前次发现年代更为久远。 2月22日,辰溪县几位干部在唐家山脚大鲵养殖施工现场发...
发现的唐代石人石虎(省文物局供图) 记者昨日从省文物局获悉,礼泉县近日发现新出土的初唐时期石人、石虎各一件。这两件文物的发现,为研究礼泉县唐代墓葬分布、石刻配置以及唐代石刻制作初期工艺流程,提供新的实物依据。 3月16日,礼泉县烟霞镇上营村业余文保员高联在果园犁地时,发现有石刻露头。高联立即将情况上报至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赶至现场后,将埋在地下的石刻挖出,发现是一件未经打磨的唐代石虎。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