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6年04月12日 新华社) 习近平指出,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
“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对新时期我国文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文物界专家、学者和各级文物工作者中引起热议。 加大保护力度 让文物在完善的体制机制中“活”下去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总...
保护、整理中的竹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六辑整理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收录的文献揭示了春秋时期郑国在开国早期时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这批文献填补了春秋最初50年的史料空白。“清华简”再次立功。 这批共2500余枚竹简自2008年被入藏清华园后,在李学勤先生带领的团队努力研究下,已经六次公布惊动历史考古学界的资料,堪称国宝。记者最近探访“清华简”的大本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听专家讲述“...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六辑整理报告发布。报告收入了5篇文献,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郑、齐、秦、楚诸国史事。记者注意到,该报告收录的文献揭示了郑国开国早期的面貌,为春秋早期历史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这批竹简在秦代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这批“清华简”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意义重大。从2011年起,“清华简”整理报告已经发...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6日在北京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新整理的五篇文献均记载春秋史事,皆为前所未见的篇章,为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逝世后,夫人武姜对继任的庄公——也就是《春秋》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那位郑伯——进行的规诫。《郑文公问太伯》则是郑国公族太伯规诫郑厉公之子文公的言辞。 这两篇文献对郑国初期的三代国君即桓公、武公、庄公多有...
2016年4月16日,“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下简称“博览会”)上海新闻发布会在上海青浦博物馆举行。 “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由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上海市文化创意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主办,将于2016年5月20日至5月30日,在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诸光路328号世界手工艺...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物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各地各部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在文物资源普查、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执法监督与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文物事业取得新成就。 基本摸清文物资源“家底” 文物保护,历来是文物工作的重点。一系列数字清晰可见,“十二五”时...
近日,德清县博物馆“溯源——浙江原始瓷考古成果展”在复旦大学“景莱堂”展出,展览为期2个月。 原始瓷是学术界对商至西汉时期烧造的高温青釉窑器的称法,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原始瓷的创烧,在中国乃至世界瓷器发展史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考古界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关注原始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县博物馆承担了大量原始瓷窑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成绩斐然,确立了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瓷之源”...
黄帝文化寻踪——杨官寨、石峁考古发现的启示”展览1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据介绍,此次展览是目前中国史前规模最大城址石峁遗址考古成果的首次集中展览。出土的陶器、玉器等重要史前文物首次亮相。 杨官寨、石峁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后的两个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了近年考古发现的杨官寨、石峁遗址出土文物129件(组),并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图版、遗址照片等。 “此次展览是过去几年相关考...
记者3月28日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省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近日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已掌握信息,“天子坟”东吴墓基本可以定位为王侯级大墓。该墓的发掘和重要发现对于我国六朝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据悉,该墓迄今发掘面积为263平方米,墓道、墓门、甬道、前后室局部轮廓已基本暴露出来,同时在墓门前墓道部位的一个盗洞中清理出土一些文物。目前出土文物有掐丝桃形金吊坠、十字形金饰、龙形金饰...
富平银沟遗址文物调查勘探获得重要成果,该遗址被考古研究人员确认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发现各类遗迹1910处,其中窑炉318座,采集到瓷器863件。3月23日,省文物局正式对外发布这一重要考古成果。有关专家通过科学比对,有望破解“鼎州窑”和天下第一窑“柴窑”之谜,或将使得现有中国陶瓷史重写。 从2012年起,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对富平县银沟遗址进行文...
铜质胡人骑兽 掐丝步摇桃形金片 近日,安徽省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发掘面积263平方米,墓道、墓门、甬道、前后室局部轮廓已基本暴露出来,出土文物有掐丝桃形金吊坠、十字形金饰、龙形金饰、龙戏金蟾金饰、蝉形金饰、掐丝蟾形金饰、掐丝狮形金饰、金质“飞天”人像、 “大吉”人面形金饰、金叶、柳叶形金片、银质人面兽身像、鎏银辅首、铜质胡人骑兽、龙首形铜饰、琉璃串珠等,做工考究...
记者15日从浙江自然博物馆获悉,该馆研究员金幸生博士与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缙云共同发现了一件早白垩世鸟蛋化石标本:缙云厚盔蛋。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鸟蛋化石,也是迄今为止在我省发现的第一颗鸟蛋化石。 这枚缙云厚盔蛋呈长形,长约5厘米、宽3.2厘米,蛋壳厚度为0.17毫米,因其独特的蛋壳微观特征,代表了一个全新的蛋化石科——厚盔蛋科,但鸟蛋属于哪种鸟类尚无定论。该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
11日上午,由本报微信公众号“文博山西”举办的线下活动山西考古成果小型观摩会,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举行。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知古证史——山西考古展现的三晋华彩”,旨在观摩山西考古成果,交流考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山西人文历史厚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承担着省内地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保护和传承等任务,60年来,该所主持发掘了百余处重要古代遗址和墓地,抢救保护珍贵文物数以万计。其中价值重大、影响深远、...
随着441件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的惊艳亮相,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成为当下文化圈讨论最为火热的考古发现。 一座西汉列侯墓葬,一场考古成果展览……随着441件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的惊艳亮相,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成为当下文化圈讨论最为火热的考古发现。而墓中一件件珍贵的出土文物,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则引发了学界最精彩的讨论与猜想。 展览火爆:本周预约一票难求 最近刘贺有多火?看首都博物馆网站的预约情况就知道。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