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26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朱晓东到炳灵寺石窟调研“7•30”暴雨洪水灾害造成文物受灾和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朱晓东主任代表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向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全体职工表示慰问,现场查看了文物受灾情况及灾后文物保护修复情况,听取了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关于抢险救灾和灾后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朱晓东主任对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特大暴雨洪水灾害面前所采取的措施和灾后文物抢险保护工作给予...
7月30日凌晨至30日上午10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石窟附近连降暴雨,雨水汇集至炳灵寺石窟前挡水坝坝面及冲刷石窟崖体,造成窟前泥沙堆积和大量积水,部分洞窟进水,造成文物受损。 灾情发生后,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立即向省文物局报告灾情,并启动应急预案,紧急组织全所干部职工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在堵截雨水、泥沙进入窟区的同时,对已进入洞窟的积水和淤泥进行抢排,并实行不间断巡查,加强对窟区文物和气候、...
记者从甘肃省永靖县获悉,7月30日凌晨1时40分左右,甘肃炳灵寺石窟附近骤降暴雨。由于强降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暴雨瓢泼汇集至坝面及冲刷石窟崖体,造成窟前堆积泥石沙层和积水,使炳灵寺石窟文物遭受严重灾害。 甘肃省永靖县委宣传部消息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0日晚,甘肃炳灵寺石窟下寺文物受损,编号3窟的唐代洞窟,窟顶倾泻雨水及夹杂石沙泥土厚积窟前,不少雨水殃及洞窟底部,使下层石雕佛塔、壁画下底沿受水...
新华网兰州7月31日电(范培珅 史有东)记者从甘肃省永靖县获悉,7月30日凌晨1时40分左右,甘肃炳灵寺石窟附近骤降暴雨。由于强降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暴雨瓢泼汇集至坝面及冲刷石窟崖体,造成窟前堆积泥石沙层和积水,使炳灵寺石窟文物遭受严重灾害。 甘肃省永靖县委宣传部消息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0日晚,甘肃炳灵寺石窟下寺文物受损,编号3窟的唐代洞窟,窟顶倾泻雨水及夹杂石沙泥土厚积窟前,不少雨水殃...
新华网兰州10月18日电(记者 王艳明)为让露天存放的元代石雕舍利塔免受风吹日晒,甘肃省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为其建设了“新家”。 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18日介绍,“新家”建在炳灵寺上寺院内,是一处仿古木结构保护亭,搬入新家之前,保护人员对石雕舍利塔进行了保护维修和防风化处理。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由上寺、下寺和洞沟三部分组成,以保存中国石窟最早纪年题...
为了让露天存放的元代石雕舍利塔免受风吹日晒,甘肃省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为其建设了“新家”。2011年10月18日,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介绍,“新家”建在炳灵寺上寺院内,是一处仿古木结构保护亭,在搬入新家之前,保护人员对石雕舍利塔进行了保护维修和防风化处理。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由上寺、下寺和洞沟三部分组成...
近日,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炳灵上寺西佛沟密宗院原大经堂遗址举行了元代石雕舍利石塔修复搬迁竣工仪式,标志此项工作圆满完成。 炳灵寺元代石雕舍利塔高2.97米,13层。上世纪50年代,炳灵上寺喇嘛把石塔从西佛沟密宗院大经堂搬迁到上寺院内。1987年,又被搬回到西佛沟密宗院原大经堂遗址。受条件限制,石塔长期露天搁置,风化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在甘肃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高...
中新网兰州6月16日电 (记者 朱世强)甘肃炳灵寺石窟内的一尊唐代弥勒大佛16日开始修缮。该大佛距当日开工维修的公元2011年,已整整走过1280年历史。 当日,甘肃省文物局局长杨惠福在开工现场说,炳灵寺石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尊大佛是炳灵寺石窟最大佛像,由于大佛露天耸立,长期风吹雨蚀,已出现表层风化、局部脱落等病害。 该尊弥勒大佛始建于唐代开元19年,即公元731年,其高达27米...
炳灵寺唐代大佛在完成前期病害调查的基础上,15日文物保护人员开始对炳灵寺唐代大佛实施保护维修。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介绍,此次维修主要是对大佛本体的保护维修,重点是对面部、手部、脚部等病害较多的地方实施工程治理。炳灵寺唐代大佛位于炳灵寺171佛龛内,大佛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历代有修缮,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泥塑,高27米,佛顶原有七层阁楼建筑,后毁于战乱。千百年来,失去阁楼庇护的大佛...
去年以来,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结合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丝绸之路整体申遗等重点工作,集中了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核心区、缓冲区界碑界桩安装、石窟坝面参观路面维修、新建停车场等重点项目有序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核心区、缓冲区界碑、界桩安装是进一步明确石窟保护范围、加强保护的重要措施。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按照《甘肃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规划》及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申遗工作的有关要...
炳灵寺千年大佛病害“诊断”工作日前完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向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提交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的保护维修提供了科学依据。 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介绍,通过调查,炳灵寺大佛的基本病害都已查明,主要有头部和身部的鸟粪污染、彩绘层脱落、泥层开裂和石胎剥离等。 炳灵寺大佛始修建于公元731年,高27米,是炳灵寺石窟最大佛像。大佛原有佛阁,清末被毁...
5月7日,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杨惠福带领有关处室负责人到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检查指导工作,检查了炳灵寺石窟下寺窟区、文物陈列馆、上寺和老君洞文物保护情况,并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研究部署有关工作。 座谈会上,杨惠福副局长充分肯定了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他指出,近年来,全所干部职工克服困难,团结努力,在内部管理、安全保卫、景区建设、对外开放、旅游接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9月19日,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廖北远主持召开了《甘肃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规划》审定会。与会人员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规划修改内容的情况汇报后,一致认为《规划》翔实可行,予以审定、核准。同时,就规划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要求编制单位进一步修改完善。
6月14日,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举办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一是在山门、码头、售票处、卧佛殿、陈列馆等醒目位置悬挂“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横幅,张贴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宣传画;二是对参观炳灵寺石窟的游客实行门票半价优惠,全天共接待游客384人,并向每位游客赠送了《炳灵寺石窟》小册子;三是与《丝绸之路》杂志社合作,邀请了4位作家、编辑开展了为期两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