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张红琢在陵园里整理湖南籍烈士资料。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许许多多的英烈永远地长眠他乡。直到今天,仍有亲人不知该去哪里祭拜。为了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一些有心人自觉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寻找烈士的亲人,张红琢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 张红琢,唐山市路北区张各庄居民。从2008年开始,这位普通市民决定自费为革命烈士寻亲。截至目前,他已经先后为全国160多位烈士找到亲人,9月20日,张红琢给本报发...
抗美援朝功勋坦克今破旧不堪陈列博物馆
娄底市新化县罗盛教纪念馆 昨天,热土潇湘集中采访团走进新化县罗盛教纪念馆,金日成赠送的人参酒、朝鲜人民授予的各种荣誉……在讲解员的解说下,罗盛教舍己救人的义举感染了在场的很多人。 罗盛教是新化县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他牺牲后,朝鲜政府为...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1师第1团第1连副连长杨连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抢修铁路桥梁,保证运输畅通,英勇献身,功绩卓著。他生前记录战斗历程的"抗美援朝日记本"以及在抢修工地上使用的三角板和三八式步枪作为珍贵文物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成为其光辉业绩的历史见证。 杨连弟1919年生,天津市北仓镇人,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获"登高英雄"称号。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里,陈列着一个竹筒。竹筒已经破旧,并出现数条裂纹,竹筒两端用细绳捆绑着。竹筒的顶端用一个竹塞子塞着。在竹筒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几个大字。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这个小小的竹筒也已历经50年的沧桑。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全国人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看到了一个普通的老工人的殷殷爱国之心。 1951年6月...
"胸章" 作为一种身份标识,在近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保存有许多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在内的军人及其相关职业工作者的胸章,其中有一种并不被当代人熟识,但却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的胸章,即"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志愿卫生工作队"胸章。其标准规格是长8.2厘米,宽5厘米,粗布制作,中间印有长方形框,内写:"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衛生工作委...
此次在北京九歌推出的油画精品巨幅油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由朝鲜文化省、朝鲜驻华大使馆为庆祝中朝建交60周年(1949—2009)而组织朝鲜画家创作的作品之一。2009年,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邀请,包括此作在内的129件美术作品来我国巡展,先后于上海朱屹瞻艺术馆、成都美术馆和首都图书馆展出。朝鲜 金顺奎 巨幅油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朝鲜 金顺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局部《抗美援朝保家卫...
回国前,志愿军总部人员在毛泽东之子毛岸英烈士墓前致哀 1950年11月25日,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在美军飞机轰炸下牺牲。 毛岸英,湖南湘潭人。1922年10月24日生于长沙。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随母亲杨开慧及两个弟弟(毛岸青、毛岸龙)回湖南长沙县东乡板仓。1930年10月杨开慧被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逮捕,随母亲入狱。杨开慧牺牲后,经家乡亲友保释出狱,于1931年...
这些照片是85岁的抗美援朝战地摄影师王天羿私人珍藏,王天羿说:我们的照片啊,百分之百是实景照片,不像现在摆个姿势,拍一拍。没有,打仗啊,没有这个。这些照片,我照的有一点,不多,顶多10张。我那个时候是军政治部宣传科长,所以我能搜集到。我有4个宣传干事,都是在战场上照的。 (来源:羊城晚报) 电话员宗福彦用身体接通电话线。 连续不停向敌人投手榴弹。 炮火中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