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 永乐(1403—1424年) 高19厘米 绿度母面庞清秀俊美,头戴五叶冠,耳饰花朵形耳珰。胸前的项链、璎珞雕刻精美,帔帛、裙褶自然流畅。右手施与愿印置膝上,左手持莲枝,右脚下垂,呈游戏坐姿。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16世纪 高19.6厘米 弥勒着菩萨装,高束发,发髻上置宝塔,头戴宝冠,双手胸前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袒上身,下着裙,裙摆宽大多褶,散铺台面。左肩花上托一宝瓶,右肩花上置法轮,这是弥勒菩萨的标识。这尊造像装饰华丽,工艺精湛,其细长莲瓣乃是仿照明朝永乐时期莲瓣的样式。
18世纪 高31厘米 此像是莲花生的佛装像,头戴红色佛冠,冠正面有日月标识。莲花生身披汉式袈裟,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托颅器(已失)。此像面貌、袈裟与莲座的样式均具汉地造像风格。
18世纪? 高44厘米 白度母头戴宝冠,发髻高盘,头饰珠链、小花、绿松石等装饰物,身饰项链、帔帛、臂钏,手镯。帔帛与长裙采用鎏金嵌银工艺。
18世纪 高46厘米 度母头戴宝冠,头饰珠链。耳珰、项链、臂钏等处嵌绿松石,帔帛与长裙采用鎏金嵌银工艺。
18世纪 高49厘米 文殊菩萨头戴宝冠,袒上身,下身着刻花长裙,双手牵莲枝,左右肩花上分别托经书和宝剑。此像具有西藏人的面貌特征,而莲座则带有汉地造像风格,显然是汉藏艺术融合之作。
18世纪 高38厘米 文殊菩萨头戴五佛冠,上身袒露,饰项圈、璎珞,下身着裙,帔帛自双肩垂下。左手牵莲枝,右手举利剑,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上扬的冠带与帔帛系结的方式,具有汉地造像的特色。
18世纪 高16厘米 观音菩萨头戴宝冠,上身袒露,左肩斜系羚羊皮,下着刻花长裙,侧坐于莲座上。观音菩萨像的左肩上系羚羊皮,表现出菩萨具有密教神格。
18世纪 高18厘米 此像为螺发,着袒右肩袈裟,露出饱满的身躯。宽大饱满的莲瓣铺地,乃是模仿尼泊尔早期的造像风格。
18世纪 高14厘米 此像为螺发,双目低垂,脸形瘦削,薄唇,具有西藏人的面貌特征。佛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吉祥草垫上,下为莲座,莲瓣扁平,底部为粗大的联珠纹。身着袒右肩袈裟,袈裟轻薄贴体,显露出平滑的身体轮廓,袈裟边缘处饰田字格纹样。
16世纪 高23厘米 弥觉多吉头戴有日月标志的国师帽,双手牵莲枝,双脚踩莲花,坐于长方形法座上。弥觉多吉(1507—1554年)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八世活佛,长期在今四川和西藏传播佛教。1517年明武宗派人到西藏迎请这位活佛,但他不肯出见,使明廷耗资巨亿无功而返。
清 乾隆(1736—1795年) 高16.5厘米 此像头戴五叶冠,身饰项链、璎珞、臂钏和手镯,双手各持一金刚杵,交脚坐于莲座上。莲座正面有两款题名,上款是“大清乾隆年敬造”,下款是“妙舞佛母坐”;莲座背面有一款题名,为“瑜伽根本”。这件鎏金铜妙舞佛母像是清宫六品佛楼的藏品。
清 乾隆(1736—1795年) 高39厘米 此像主尊与明妃均为三头六臂,主尊正面两手分持金刚杵和经书,其余各手持莲花、结手印。明妃各手分持金刚杵、经书及结手印。
清 乾隆(1736—1795年) 高30厘米 此像主尊两手分持金刚铃和金刚杵交叉于胸前,抱明妃。明妃为 般若佛母,佛母双手分持鼓与嘎巴拉碗。
清 康熙二十五年(1686) 高17厘米 无量寿佛头戴五佛冠,发髻呈葫芦形。双肩披帔帛,帛带自双肩垂落座前。双手结禅定印,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正面刻汉文佛名“南无吾量寿佛”,莲座上面刻藏文佛名和“大清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初八日诚”。四月初八是“沐佛节”。无量寿佛是清宫中最重要的崇拜内容之一,代表了人们对长寿延年的渴望以及对死后精神安详与幸福的祈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