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以前认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就是指自夏至秦这段时期。所以谈到中国青铜器,往往又称为先秦青铜器。后来随着不断的考古发现,汉代青铜文化的历史地位便得以确定,其内容包括一整套的制器和用器体系。而我们以前比较熟悉的、经常用来研究的汉代青铜镜,其实仅仅起到了一个管中窥豹的作用。所以说,在青铜文化虽然日渐衰落,但仍然有着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铜镜制作和使用也必定会呈现一种繁荣的景象。首先是铸造的规模和技术有了...
古代女子出嫁时,铜镜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在成婚之日,新娘还要向铜镜行跪拜大礼,以祈求平安多福。此外,镜子作为爱情信物被广泛使用。从商周时只存在于达官显贵家中,到汉时女子的日常用品,铜镜的工艺、样式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不变的只有两点:美人鉴容与记录爱情。 我到底是谁 公元前 1000年左右,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已经有 50年了,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到了此刻,西周王朝步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人们远...
这枚铜镜直径14.6厘米,为青铜质,镜为八瓣菱花形,半球形圆钮,素缘,内区雕有振翅欲飞的双鹊和奔跑游戏的狮子、麒麟各一只,中间填以卷草和花枝;外区为卷草、花枝、蝴蝶间隔相配的纹饰。整体内容丰富多彩,灵动活泼。(现珍藏于大唐西市博物馆)
作为我国古代独特的青铜器种类之一,青铜镜厚重、灵秀、绝美并实用。 为了更好地发掘文物魅力,传播铜镜知识,3月19日,泰州博物馆举办了两场“宝镜祥纹——中国古代青铜镜知识讲座及铜镜拓印体验活动”,结合馆藏精品铜镜,向小朋友和家长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指导小朋友动手制作一面铜镜的拓片,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了文物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2004年,中国嘉德(微博)推出民国时期北京著名收藏家关祖章旧藏铜镜专场拍卖,143面铜镜全部以高于预期的价格成交,其中一面“唐代脱银庭院仕女游乐图铜镜”以45.1万元的高价成交,远远高于拍卖前的15万元估价。在当时这被认为是铜镜市场升温的一个开端,其实作为一个专项收藏的门类,铜镜算是一个有传统的门类。但是由于我国对青铜器的交易有严格的法律控制,所以建国后铜镜的收藏市场一直不是很受关注,但是从20...
两宋时期,青铜镜发展愈加实用化、民俗化。除了官造镜之外,民间造镜更加普遍,这得益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流通。所以谈到宋代铜镜,其代表往往是民间私造镜而非官造镜。基于这一点,宋代青铜镜与前代相比较,首先发展变化的就是铸镜地点的普遍化,且形成了几个著名的铸镜中心。如浙江的湖州、临安,湖南的潭州,江苏的建康,江西的饶州、吉州,四川的成都和福建的建州等最为著名。另外,青铜镜本身也具有了很浓郁的民俗特点...
首先从纹饰上来看,多选用来自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如牡丹、菊花、桃花、缠枝花、双鱼纹、鸟兽纹、双龙纹、双凤纹、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神仙故事等,都是最常见的图案。如清宫旧藏器“莲花飞蝶镜”,环绕镜钮饰一周圆点纹,外围缀以三朵莲花,间饰三只蝴蝶,极具图案化。此类铜镜洛阳附近出土较多。再如“龟鹤仙人镜”,元宝形钮,钮侧有长须仙人端坐,饰背光。钮另一侧是童子献寿图案。钮上有飞鹤,钮下饰龟和花草。纹饰间空...
在古代的青铜生活用器中,照面用的铜镜流传深远,多彩多姿,制作也非常讲究。早期的铜镜均作圆形,正面磨光发亮,背面有钮用于穿带,便于配挂。而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产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 殷商时期的青铜镜较小,镜背有几何纹饰。 西周时代的铜镜一般为素背,但其钮制形式很多。 春秋时期铜镜很少,多数为素背,少数饰有虎、鹿、鸟纹。 战国时期,铜镜大量发展起来,而出土最多的地区是长沙,说明...
铜镜是古代铜做的镜子,用于梳妆照容,大小不一,形制多样,有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各种花纹应有尽有。其名称有日月镜、辟邪镜、仙人镜、十二生辰镜等多种。铜镜一般使用的是正面,经磨砺后光可照面,背面一般铸有各种精美纹饰,有的还铸有铭文,中间有穿孔兽钮用于穿系。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是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小型铜镜。其后商代、西周、春秋时期有少量发现,到战国时期才开始...
图1 图2 图1所示这面战国中晚期五山纹青铜镜,现藏邓州博物馆,与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55页图示(图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五山镜纹饰一模一样,堪称“楚式姊妹镜”。镜为圆形,素卷边,直径16.7厘米,缘厚0.7厘米,重402克;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在地纹之上,于凹面圈带外,均匀地向外伸出五片叶纹,叶脉清晰,叶面中部又托出一连弧...
在赵春安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陈列在柜子里的那些有着深绿色锈迹的青铜镜,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面镜子,“这是宋代的麻姑献寿故事镜,”镜子右侧有一个仙伯,头顶莲花金冠,如意云头簪,外披对襟鹤氅,手执佛尘据石而坐,左边人物头梳坠马髻,身穿阔叶大衫,环配叮当,手托寿礼,应为麻姑形象。“这是一个台湾藏家的藏品,我从拍卖行买过来的。”随后,他又从柜子里拿出另外一件,“这是个金代山海经故事镜。”赵春安让记者仔细观察...
我国西汉时造出了“透光”的青铜镜,乍看它与一般铜镜无区别,但将镜面对着太阳,反射光照在屏幕上,镜背面的花纹字迹会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仿佛光线从镜背反射出来的一样。这充分表明古代匠师的独创精神与精湛技艺。 为何铜镜能够“透光”呢?从科学家沉括开始,900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谜,但是直到近20年,才由我国科技工作者解开。 原来铜镜在有铭文和图案处非常厚,无铭文处比较薄。因...
辽代是公元907—1125年间统治中国北方契丹人的王朝,与北宋对峙,后被金灭。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契丹族人在铜镜铸造方面广泛借鉴了唐镜雄健厚重的风格和宋镜柔和俏丽的特色,并结合本土风俗习惯,形成辽代铜镜重要的特征。辽代铜镜特征明显、制式规范,在借鉴汉族文化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并由此构成有别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特有的浓郁草原文化风情。 唐王游月宫的故事据史料《唐逸史》记载:唐开元年间中秋之...
此镜的构图十分精美,水中浪花似在翻动,浪上点缀些花叶,有向上的摩羯、有张着大嘴的怪鱼、怪兽;一条载满了人的龙船;驶于波浪滔天的海上;船头数人,船尾数人像是在划船,镜背中间上部铸有4个近似蝌蚪文的变体字“煌丕昌天”。四字排成两行于正前方显赫位置,自右向左竖读排列,突出了该镜的主题。 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