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近日在武康镇长安里紧靠武洛公路处,发掘了一处战国古墓葬。在出土的一批陪葬陶、瓷器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件仿兵器、工具的青瓷,这在国内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 墓葬位于一处称为梁山的山顶上。与以往发现的战国土坑墓不同的是,墓室在基岩上开凿而成,这种石坑墓工程量远大于一般的土坑墓。经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判断,战国时期这种在基岩上开凿墓室的做法,在省内还是首次发...
图为北票龙复原图。 1月14日,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消息,中国科学家在兽脚类恐龙身体上发现了最原始的羽毛形态,并对这种原始羽毛的发育模式和功能进行了推测。这一研究成果是羽毛早期演化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进展。新华社发 我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最早的羽毛有可能出现在三叠纪中期甚至更早,其功能是吸引异性或者其他种间的交流,而不是飞行。 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出版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美...
1月10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村的彝族群众正在进行“梅葛”文艺表演。彝族“梅葛”发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梅葛”一词是彝语的译音,意为“唱述过去的事”,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千百年来,“梅葛”靠当地群众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广泛流传在云南姚安的大黑...
为期一个月的“原始艺术与现代生活——非洲艺术精品展”昨天起亮相北京桥艺术中心。 长久以来,非洲这块遥远的大陆以其独特而神秘的古老文明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本次展出的500余件艺术品来自于西非有着“非洲缩影”之称的喀麦隆和周边一些国家及部落,展品包括木雕人像、面具等,还有手鼓、陶制器皿等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有的雕塑已有上千年历史,...
半甲齿龟化石及其复原图 中国学者近期发现的处于起源阶段的早期龟类化石,揭示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龟甲形成之谜。北京时间27日凌晨出版的《自然》杂志详细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并配发特约述评文章。 《自然》杂志指出,这一研究“为解决目前在爬行动物演化研究上的最大的谜团,提供了全新的证据,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改变了人们关于龟类演化的传统观念,这项研究充分说明,重要的化石标本可以改变人们对脊椎动物...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
记者日前从省文物局获悉,省政府将重点保护位于高陵县的史前人类遗址“杨官寨遗址”,计划在今后两年内完成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杨官寨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聚落环壕遗址,具有原始人社会“首村”地位。该遗址规模巨大,保存完整的环壕遗迹及其新颖丰富的出土文物,显示了该遗址应是当时关中地区最大的核心原...
近日,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广昌县考古学会会长姚澄清发表一篇关于广昌县赤水镇古源村万灵山摩崖石刻“天书”的研究论文,展示了他对摩崖石刻——“天书”初步考辨的独家之说。7月31日,他告诉记者,这些似字非字、似画非画、介于岩画和陶文之间的神秘“岩符”初步认定是远古时期人神沟通、感恩谢神、求神保佑的原始意象记忆,即是文字发明前的早期记事...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使用天然金属,后来学会了制作纯铜器。但是由于纯铜的质地不如石器坚硬,不能取代石器,这一时期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到了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人类学会了制造青铜,进入了青铜时代。到了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随着铁器的使用,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从金石并用时代到铁器时代,是原始社会的解体时期,也是阶级社会形成的时期。世界各地阶级社会的出现几乎都和金属出现的时代相关...
孔螈复原图 据美联社报道,科学家挖掘出最原始四腿动物化石,距今3.65亿年。此发现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鱼类是如何进化成陆地行走的高级动物的。此发现成果发表在6月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这个化石是水生动物孔螈,学名为“Ventastega curonica”,在拉脱维亚发现。尽管孔螈很可能是进化的尽头,但这项发现为从鱼类进化到四腿动物提供了新的知识。四腿动物是有四...
五千多年前,陕北地区原始先民居住竟然相当讲究,居室设计极尽巧思,结构合理适用,而且能建造石墙抵御外来侵扰。6月12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工作者在陕北横山县境内的寨山史前遗址发现,史前窑洞式居住遗迹和石砌城墙遗迹,其保存完整、组合复杂令人惊异。 据介绍,为配合国家“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农业和环境研究”课题研究,省考古研究院对陕北大理河流域进行了连续5年的考...
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此间文物工作者日前在地处黄土高原腹部的富县羊泉镇八合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聚落遗址。有关专家称,该遗址分布范围大,遗迹内涵丰富,器型多样,纹样装饰手法独具特色,较为罕见。 据了解,富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境内沟壑纵横,自然资源丰富。该遗址位于八合村东约四百米的梁上,东西长约八百米,南北宽约六百米,面积约为四十八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除了在多年耕地的表面发现大量...
1个冰川时代就存在的溶洞、9组岩画、9件未经打造的最原始的石器……这是日前在四川省彭州市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存。 来自成都地质矿产研究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周自隆、原地质矿产部高级工程师吕正日前称,他们在彭州市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地质调查时,于地质公园核心区发现了一个远古人类生活的溶洞。 这个名为“穿心洞”的溶洞,位于彭州市白鹿镇塘坝村,洞内较宽敞平坦,...
昨天,《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首度发布,报告中发表了双墩遗址发掘出的600多件刻划符号的珍贵材料。昨天,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考古学会共同举办研讨会,就双墩遗址的内涵和630多件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的关系进行了解密和探讨。 双墩遗址位于我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它的发掘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也将我省的历史上溯到7300多年前。双墩遗址曾先后进行3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