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华夏收藏网讯 铜镜是古人整束衣冠、修饰仪容的生活用具,起始于商周,汉代盛行,唐宋流行,明清衰落。铜镜的出现迄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属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为此,收藏古代铜镜在收藏界也被藏家们视为是一个重点收藏项目。其中,在广东番禺的资深古董收藏家黎润明先生,在铜镜收藏方面便是属于颇有实力的一位藏家。 由于早期是从事经商生意,黎润明先生有足够的资金去玩古董艺术品,为此他涉...
青铜制成用以照容的生活用具。在世界范围内,铜镜的出现以西亚和中国为最早。据考古发掘所知,伊拉克的基什遗址出土的铜镜为公元前2900——前2700年,伊朗的苏萨遗址出土的铜镜为前2300——前2000年,巴基斯坦的印达斯遗址出土的铜镜为前2000年左右。中国甘肃省和青海省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约为前2000年。在中国,从青铜时代初期出现铜镜,历经商周、秦汉,以迄明清,长期流行,直到近代大量使用玻璃...
两宋时期,青铜镜发展愈加实用化、民俗化。除了官造镜之外,民间造镜更加普遍,这得益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流通。所以谈到宋代铜镜,其代表往往是民间私造镜而非官造镜。基于这一点,宋代青铜镜与前代相比较,首先发展变化的就是铸镜地点的普遍化,且形成了几个著名的铸镜中心。如浙江的湖州、临安,湖南的潭州,江苏的建康,江西的饶州、吉州,四川的成都和福建的建州等最为著名。另外,青铜镜本身也具有了很浓郁的民俗特点...
青铜镜在我国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铜镜除了作为照面饰容的工具之外,更浓缩着文化,见证着历史,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
我国西汉时造出了“透光”的青铜镜,乍看它与一般铜镜无区别,但将镜面对着太阳,反射光照在屏幕上,镜背面的花纹字迹会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仿佛光线从镜背反射出来的一样。这充分表明古代匠师的独创精神与精湛技艺。 为何铜镜能够“透光”呢?从科学家沉括开始,900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谜,但是直到近20年,才由我国科技工作者解开。 原来铜镜在有铭文和图案处非常厚,无铭文处比较薄。因...
在著录和收藏的宋代铜镜中,特别在南宋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是在镜背素地上铸有纪地纪字号铭的铜镜,多见的如湖州镜、建康镜、饶州镜和成都镜等等。笔者收藏一件铸有“邵武姚十四造”即既有纪地又有商标字号铭的宋代铜镜,现介绍出来供铜镜研究者和收藏界朋友参考。 该镜呈六出葵花形,圆钮。圆径14.3厘米。镜背圆钮右侧的长方形框内竖写有“邵武姚十四造”六字楷书铭记见附图。 据明嘉靖《邵武府志》19...
初次见到此镜,以为是西汉的四乳四虺镜。其银白发青的铜色、微凸的镜面、镜的厚薄轻重、典型的纹饰图案都让人相信这是一面汉代的镜子,而镜背一侧的“赵铺”二字,与汉镜半球形钮不同的平顶小圆钮,又让人怀疑是后世所仿。此镜究竟是真是赝?何时所制?让人一时难于确定。 首先,从表面查其是否为现代仿品。此镜为传世品,镜面无锈,呈银白色发青,包浆自然,有明显使用痕迹,并有数处大小不等的红斑,分布自然,且与白色...
铜镜始于金石并用时期,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衰于宋元。《释名》日:“镜,景也,有光景也。”《孔子家语》有“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历代对镜子的称谓亦有不同,《广雅》:“鉴谓之镜”,说明镜与鉴同意。《说文》日:“鉴,水盆也”,可知用盆盛水照镜的历史。铜鉴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之后称铜镜,宋时叫照子。 新莽时期由于处在西汉与东汉之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时一种新的“方格规矩镜”(亦称...
一面铜镜可分为镜形、镜面、镜背、钮、钮座、内区、中区、外区、镜缘、镜铭、纹饰等。 镜形——指镜子的平面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八角形、菱形、葵花形、桃形、钟形、亚 字形、有柄圆形、有柄花叶形等形状。 镜面——指镜子的正面。镜面一般显微凸或平坦状,表面光洁平滑,以供照面之用。 镜背——即镜子的背面。铜镜的背面大致可分为有纹饰、无纹饰两种。无纹饰者称为素镜。 钮——...
铜镜光可鉴人,造型精美,纹饰千变万化,体现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确是令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珍宝。但是大批初涉收藏的人们,往往感到铜镜虽好,但"学问"太深,一时难以掌握。更有不少已收藏了数十面铜镜的老"古镜迷"们,面对着繁缛的纹饰、古奥的铭文,感到难以识别,甚至连最起码的辨伪也觉困难。 其实,中国古铜镜尽管品种繁多,纹饰复杂,但仔细分析归纳起来,不过是几个大类别而已。只要认真观察,反复对照,仔...
二、颜色:由于是与银、锡等合炼,其胎质色泽往往"白如银",外表则经长年氧化及抚摩形成一种深黑中透黄的膜面,所谓"色如深墨"、"色如黝"。而锈蚀则莹绿可爱,没有那种轻浮的感觉。 三、纹饰:摆脱了先秦时期的地纹,出现最有代表性的铭文。西汉初期已有以四乳钉或多乳钉分隔布局的图案;西汉后期则以"规矩纹"配铭文为主。其他如四灵、神兽、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图案也大量出现。下面按不同纹饰实例加以说明: ...
凝视早期铜镜正面由岁月形成的多彩金属氧化物,我们不禁感到迷惑,是谁最先在光亮的镜面前照过?唐代诗人李贺(790-816年)《美人梳头歌》中有“双鸾开镜秋水光”、《难忘曲》中有“蜂语绕妆镜”的句子,这告诉我们双凤镜是唐镜的典型式样,海兽葡萄镜外区有蜜蜂也是唐镜的典型式样。诗中照镜的人,通常是宫中纯洁又善良的少女,另外诗人也常视镜中的自己,为时间的流逝而感伤。也许最著名的例子,要数李白在《秋浦歌》中写...
基本信息: 作者:徐忠文周长源 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01 版次:1 印刷时间:2013-10-01 印次:1 装帧:平装 页数:344 开本:16开 ISBN:9787501038602 内容简介: 《汉广陵国铜镜》收录了扬州地区(汉广陵国、江都国区域)出土的汉代铜镜精品1...
一、概述 1998年,洛阳博物馆在筹备"洛阳文物精华展"时,由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调入一批铜镜。其中的一面战国时期的镶金"山"字纹铜镜,造型与纹饰在洛阳地区极为罕见,颇具观赏与研究价值。但由于埋藏久远,该镜出土时已残为51片。其中最大残片长10厘米,宽5厘米。最小残片仅长1厘米。由于残损严重,此镜已无法正常陈列,也严重影响了对它的研究及保管工作。为了使它的形体能够真实完整的重现,就要把它完整的...
1988年在甘肃省靖远县北滩乡发现一件神像纹鎏金银盘,经甘肃省博物馆鉴定为东罗马帝国早期遗物。银盘为圆形,有矮圈足,直径31厘米,通高4.4厘米。盘内璧满饰花纹并鎏金,盘外璧素面抛光,有加工遗留的旋纹。盘内纹饰呈同心圆状布局,自内向外分为三层。 同心圆的中心为一斜靠在一头狮子背上的青年男子形象,男子的面部已模糊不清,但仍可看出其卷发无须以及高鼻深目的轮廓。裸露的上身显示出健美的体魄,自腰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