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 通长24.7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此笔杆、笔帽用紫檀木雕成,呈酱紫色,上雕有龙凤纹,龙飞凤舞穿于万花丛中,形象十分生动,雕法圆润、浑朴;笔杆及笔帽的两端嵌有螺钿。笔杆长16.3厘米,笔帽长9.3厘米。笔杆的笔腔和笔帽的接口处镶有铜扣,它是沿用了我国古代木器镶金属扣的传统工艺。笔杆上方有一竖向长方框,阴刻楷书“大明万历年制”。笔头用羊毫制作而成,毛色洁雅、光润,笔峰...
清 顺治 高4.3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15.8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器心和外壁刻云龙纹,外壁近足处刻变体莲瓣纹,器施蓝釉,外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制瓷中心的景德镇窑业一度处于萧条状态,直到顺治八年,景德镇御窑厂瓷器才恢复生产。文献记载,顺治八年(1651)清室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沿袭明末的“有命则供...
清 长55、宽90.5厘米 196O年新西兰路易·艾黎先生 捐赠 直角三角式大旗,旗杆边长55厘米,上边长90.5厘米,斜边长116厘米。旗杆边有三组旗带,旗角有破损。旗用带云底纹锻面制成,红边黄地。宽大的红边绣有火焰纹,黄地上绣一升腾欲飞的云龙。旗为义和团起义时所用。 撰文:刘辉
记者从24日召开的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将继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并将深入开展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江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池红当日介绍说,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历时4年发掘,已探明18万平方米。现已发现、保护的各时期与道教有关联的遗存、墓葬、窑址、崖洞等29处,发掘面积逾4500平方米。 专家认为,大上清...
西周 直径12.5厘米、孔径5.1厘米、厚0.2厘米 此器圆形,中部有圆孔,背面光素无纹,正面雕刻两组人、龙合体共身图案,饰眼目纹、勾云纹和弧线纹等。周代玉饰中人、龙合体题材多有应用,可能是受当时“以佩象德”风尚的影响,将现实与神话中的两个对象予以组合,从而诞生出人龙共处,合体或联体等奇异造型。通常将这类玉器称作璧,本书依照《尔雅?释器》“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的定义定名。
战国 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 长9.6、宽2.1、厚0.4厘米 此器双面对称雕刻。两端为龙首,龙头有楔形角,扁圆形眼。吻前突并向上卷曲,下颌低垂,舌内卷。龙首及玉璜周边以阴线纹刻出轮廓线,器身雕刻密集的谷纹。顶部正中钻一小孔,可供系佩。
春秋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长7.3厘米、宽2.3厘米、厚0.3厘米 此器单面雕阴线刻双龙合体纹。双龙首分别位于器端,左上而右下,呈斜向对称、回首相向状。龙长吻、向后翘卷,大口长舌,舌下垂至器缘。方形眼,长眉。龙角有所不同,各钻一圆孔。龙身盘卷成S形,中部向左右各有一个凸起。
西周 长7.7、宽2厘米 璜是组玉佩中的主要饰件之一。“半璧为璜”,此器按形状估算,只及圆周的四分之一,有穿缀孔。器双面雕刻两条夔龙,斜向对称布局,头相望、尾交错,首尾之间各有一只卷云形足。龙首顶部有脊齿,首后端翘起似角状。《说文解字》称:“夔,一足”,夔龙为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除了玉器,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中,夔龙纹也是主要纹饰之一。
春秋 长9.4、宽2.8厘米 此器双面雕,纹饰相同,用隐起方法雕琢四条变形虬龙,身体蜷曲,互相缠绕。沿龙身走向阴刻双道平行线,内填短斜线。玉饰的上、下两条长边均琢出齿脊,沿器身纵向穿一透孔,可以穿线佩带。齿边形器是春秋时期特有的一种装饰品,其齿脊特征不但在齿边形器上有所表现,在玉璜、玉璧等上都有应用,尤其在璜上表现最为普遍。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长4.2、宽3.7、最厚0.2-0.3厘米 此器扁平片状,双面雕刻,纹饰相同。龙身蛇形,卷成弯钩状,首尾相望,留有大缺口。口大张,吻部向上勾卷,下颌及舌向颈下勾曲成卷云状。顶部起尖脊,角向前弯卷。龙身边缘随器形雕琢单阴线轮廓线,近尾部处加饰横断弧线将龙身分为两部分,前后段中部雕刻双线勾云纹。饰件造型优美别致,首、角、身、...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长4.6、宽2.6、最厚0.4厘米 此器扁平,表面抛光,正面镂雕S形双首共身龙,背面光素无纹。龙首分位于左上和右下角,斜向对称。龙角顶部有突脊,形如冠状。吻部上卷,下颌及长舌向后勾卷。龙角、突脊、吻部卷曲处和足等突出处沿器身的上下两缘形成脊齿状。器身周边雕刻细阴线纹轮廓线,中部纵贯双阴线纹与两端龙眼相连。此器应是组玉佩中...
战国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长7.7、宽3.3、厚0.4厘米 此器双面透雕,扁平璜形,由联体双龙和兽首纹组成。两端为龙首,回首相望,拱身联体。吻部与角分别向前后伸展,口部形成圆形镂空。兽首位于龙身拱起的空裆处,仰置,口抵龙腰,双角和頾须与龙身相连。此器作用相当于珩。
战国 长9.4、宽2.5厘米 此器璜形,双面透雕。两端为龙头,口镂空,似卷云状,上颌有獠牙,下颚露成排牙齿,唇上各有一孔。龙身满布乳丁纹,排列规整,每三个乳丁由一条阴刻线相连,象征成片的鳞甲。璜下部镂雕花蕾纹,枝蔓向两边伸展至龙头下。珩顶正中有一孔。珩为组佩上部横向的玉,是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钻孔与镂空处应为悬挂功能而设。拱式造型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于保持组佩的均衡与对称,各部...
战国 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高3.5、长10.9、厚0.6厘米 龙作回首屈身状,双面雕刻,遍体以隐起手法雕饰勾云纹,立体感极强。龙身中部偏上钻一个透孔,颈部钻两透孔,可以穿缀,应为组佩的饰件之一。龙身以单卷或双卷云纹装饰,吻、颚、耳等器官及鳞甲等也依卷云形进行刻画,形式简约,颇具动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