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1月11日,益阳市组织召开了石码头历史街区维修工作专家会,研究部署石码头明清古巷抢修保护工作。 石码头历史街区位于益阳市资阳区大码头办事处辖区,历史上曾属于老益阳二堡,兴起于明代,是益阳明清古城西延的结果,是益阳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街区现保存有3条完整的古巷,即:玉陵坡巷、魏公庙巷、灯笼馆巷,占地面积约30多亩。整体保持明清时期格局,存留建筑以民国和清代为主。三条古巷均为南北朝向,每条...
做一份工作几十年常见,但要充满热情和一份工作打一辈子交道却不容易。长沙市博物馆前党总支书记、78岁的杜鼎华最近在整理近八年的文物征集日记。这个退休多年的“老文物”在生活中一直没有离开文物,“文博工作50年,征集文物3000件”是他的梦想, 而在多年为长沙市博物馆收集文物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惊喜,也留下了与珍物失之交臂的遗憾。 78岁的老玩家 集市淘宝数十年 1963年,杜鼎华...
11月12日下午,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率专题调研组来到我市,就我市城市改造过程中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开展调研。副市长张根水参加座谈会并介绍我市相关工作情况。市政协副主席郭曙陪同调研。 刘晓庄一行实地察看了我市宗教场所的建设情况,并与我市相关部门举行了座谈会。刘晓庄肯定了我市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进一步摸清宗教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将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4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即全面开展文物认定和信息采集登录工作。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普查办的共同努力,温州市普查第二阶段工作有效推进。 2013年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中,温州市共调查各级各类国有单位5112家,反馈有文物或者疑似文物单位113家。按照省普查办要求,其中需要开展文物认定单位98家。截至10月31日,全市共完成文物认定工作单...
近日,全旗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此次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次文物大普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全旗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民族文化大旗的基础性工作。 本次全旗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内容是对全旗可移动文物的拍照、登记和信息录入。目前已完成对美岱召文物管理所、美岱召博物馆的文物拍照和登记工作,共统计和录入文物213件,其中,铜...
为了扎实推进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提高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质量,11月10日,南阳市普查办在市文物局会议室召开了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会。来自县、区各文物局负责人及各级普查机构的负责人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文物局局长赫玉建、副局长陈杰出席会议。 赫玉建听取了各县、区的普查工作情况汇报,对前期工作做了简要回顾并给予充分肯定,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强调:一是各普查办要按照省、市普...
日前,海盐县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工作人员按照县普查办的要求,依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顺利完成了馆藏地契类文物信息录入工作。 此次地契类文物信息录入共计490条,主要包括清晚期、民国时期卖田地、房屋以及基地等契约。工作人员根据藏品属性采用离线软件信息录入,并上传至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本次信息录入包括藏品编号、名称及文物照片等14个必填项,其中照片又分正视、俯视、侧视、全景、局部...
9日,从兰州大学传出消息: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以兰州大学为主首次主持的青藏高原考古发掘于11月4日顺利结束。这次发掘是由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的2014年度主动考古发掘项目,由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张东菊博士与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王倩倩副研究员带队,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五名环境考古方向研究生全程参与,发掘遗址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南岸的151遗址。此次发掘旨在理解史前人类何时持何种...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登录工作,解决系统外单位文物普查信息录入工作进展较慢的情况,确保文物信息登录工作按时按质完成,近期,老河口市普查办指派博物馆组成了5人工作组,分别对全市文博系统外单位进行了协助指导。 老河口市系统外国有单位文物普查前期已经通过专家组认定的,仅涉及四家市直单位共计157件,数量并不多,但是各家单位在信息登录填报工作上因为专业不同,无法达到登录要求。老河口市普查办在...
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以兰州大学为主首次主持的青藏高原考古发掘于11月4日顺利结束。这次发掘是由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的2014年度主动考古发掘项目,发掘遗址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南岸的151遗址。此次发掘旨在理解史前人类何时持何种经济方式登上青藏高原,以及史前人类如何适应高海拔缺氧、严酷寒冷环境等国际热点问题。 为更清楚地理解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考古团队对青海省共和县青海湖南岸的1...
10月28日,“中国考古01”船结束了在河北唐山东坑坨沉船遗址的考古任务,返回青岛港进行维护保养。11月5日,“海疆万里行记者团走进‘中国考古01’船”活动在青岛团岛码头拉开帷幕。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实地走访了“中国考古01”船,了解它的保养维护工作。谈及下一步的考古计划,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队队长梁国庆表示,今年中国考古01号将不再进行水下考古工作。 梁国庆告诉中...
11月1日至2日,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在南漳县东巩镇麻城河举行秋季训练营期间,通过采访、测量、记录、手绘、制作拓片、拍摄等多种形式进行田野调查,他们新发现了许多古迹。 麻城河传统古村落位于南漳县东巩镇太平村,在纵深6公里的麻城河,分布着众多古民居、古水渠、稻田、古井,以及30多棵直径1.5米以上的各类古树……调查中,拾穗者在田野地头新发现各类记事古碑6通,这些记事内容涉及乡规禁令、家族...
11月4日上午,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对该馆壁画保护研究工作进行调研。 赵荣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保护修复研究中心成立两年来的工作思路、管理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陕西唐墓壁画是现今留存在世的唐代绘画艺术最主流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的珍贵文化遗产、陕西的标志,对唐墓壁画的保护和研究是要充分展示出陕西的特色。 赵荣对壁画保护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壁画数字化...
海宁姚家浜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于日前圆满结束。姚家浜遗址位于海宁市海昌街道勤民村市林自然村,因杭平申航道改造工程涉及遗址,经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2014年7月到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海宁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主要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土台2座、沟1条、墓葬3座、灰坑5个、烧土堆积1处、石块堆积1处;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各类器物6...
为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规范化管理,根据浙江省文物局(浙文物发〔2014〕295号)文件精神,缙云县启动第五批国保单位“仙都摩崖题记”、第七批国保单位“河阳村乡土建筑”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是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为确保规划编制规范科学,日前,缙云聘请具有相应资质规划编制单位对上述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勘查,11月底前完成保护规划编制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