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海南古属“岛夷”,周汉有“儋耳”、“雕题”人群,汉唐以来为“骆越”、“俚”、“俚僚”所居,属百越的范畴,唐宋以来形成“黎”,为壮侗语族黎语支。当代黎族蛇图腾崇拜完整地表现在创始神话、图腾禁忌、纹身内容等方面。黎族各支系的创始神话分别...
与岭南汉民社会的蛇崇拜文化一样,东南江、浙、闽的“汉民”社会中也存在十分丰富的蛇图腾“文化残余”。 在江南地区,崇蛇文化可以明确地分成两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类是具有底层特征的原初意义上的蛇神崇拜,第二类是汉越文化融合背景下被“文化改造”的蛇神故事。作为历史文化底层特征的蛇神崇拜,反映在十分兴盛的蛇神崇拜上,迄今江南各地的...
侗族也有与黎族类似的始祖神话与蛇图腾禁忌内容。据广西三江、龙胜等县侗家始祖传说,上古时有两父女在上山打柴路上遇到一只大花蛇,昂头张口、尖长牙齿,令父女俩摆脱不了,大花蛇对老父说:“你们不用害怕,只要你家姑娘做我的妻子,以后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后来,姑娘就走入山洞与花蛇成亲,并产下一对男女。侗家人认为信奉蛇神的人就是“登随”(即蛇种),而“...
绘有海蛇的双耳细颈椭圆土罐,古伊特鲁里亚艺术品,公元前4世纪。
绘有彩色蛇纹的双颈容器,纳斯卡艺术品,前印加文明,秘鲁,公元2至7世纪。
黄金蛇形对镯,古希腊文明。
1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癸巳年》特种邮票1套1枚,面值1.20元,同时发行小本票一本。这是第三轮生肖邮票中的第10套,这套邮票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英设计的。据吴冠英介绍,在邮票的设计中,他参考了很多汉代的画像石里面的蛇的造型。 汉画像石(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石。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以其...
蛇首铜像原属圆明园 西洋楼 海晏堂前大水法铜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 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像是在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们的指导下为康熙皇帝所设计和制作的。从传教士们绘制的铜版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二生肖铜像左右一字排开,各六个,分别代表了一昼夜中的十二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代表这个时辰的生肖铜像便从嘴里自动吐出喷泉,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
春秋蛇纹铜尊 通高21厘米,口径15.5厘米 衡山霞流出土 此尊上的蛇纹细小,似常见的蚕,尊腹部又有似叶形凸起的纹饰,所以又称桑蚕纹尊,但湖南,广西等地发现的同类纹饰都称为蛇纹,此尊也应称为蛇纹尊。尊为酒器。此尊的形制,在中原地区常见于西周时期,但尊上的纹饰,与中原地区常见的纹饰不同。此尊最有特点的是尊口部装饰一周蛇纹,蛇头昂起,两头相对,其中有一处为三头相对,显示出较高的铸造工艺水平。 ...
春秋动物纹提梁铜卣(yǒu) 通高50厘米,最大腹径38厘米 衡阳渣江区赤石村出土 卣(yǒu)为酒器。此卣(yǒu)的形制,在中原地区常见于西周时期,但卣上的纹饰,与中原地区常见的纹饰不同,又出土于春秋时期的墓葬中,此卣即是仿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铜卣形制,装饰着具有本地特点的纹饰。卣(yǒu)腹部和盖上装饰有蛇纹、蛙纹等南方地区常见的一些动物。蛇纹的尾部翘起,增加了铸造的难度。 相同形制...
绘有有足蛇类图案的双耳细颈椭圆陶土罐,中国史前时期,公元前3000年。
在武汉市博物馆内,馆藏的灰陶十二生肖俑中有一尊蛇俑的形象。这尊蛇俑高29厘米,出土于武昌岳家嘴,为隋代的陶瓷器。这些十二生肖俑均为生肖兽首人身,呈坐立式,身穿宽袖交领长袍,腰束丝带,双手合于胸前,正襟危坐,造型生动,别具风格。 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以《诗经》为最早。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的记载来看,十二生肖的说法在春秋前后就已经存在。十二生肖俑常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俑...
武汉博物馆中现存的一枚晋代“蛇钮金印”也有蛇的身影。该印长2.2厘米、宽2.2厘米、高2.2厘米,重85.5克,纯金制成,灿然生辉,印钮作蛇状,蛇的双眼凸起,蛇身盘成桥形,周围的鳞片清晰可见,造型抽象简炼。 据介绍,蛇钮是古印钮名。因印章的鼻作蛇形而得名。在西汉时期官印中很常见。该印印面为篆文“晋蛮夷归义候”三行六字,从文字可以看出,这是西晋时期朝...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一尊青瓷蛇俑塑造出的是蛇可爱的形象。这尊蛇俑是唐代文物,出土于武昌某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尊鼠俑,蛇俑高15.8厘米,底座10.8×5.8厘米,额上还有“王”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