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传人何凯英展示制作工艺。 1.26平方公里的大栅栏地区汇聚了同仁堂、内联升、马聚源、张一元、瑞蚨祥等赫赫有名的46家老字号。这些百年老店依靠深厚的文化内涵,办起自己的博物馆: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内联升非遗展、瑞蚨祥丝绸博物馆……10家博物馆把老北京的商业风情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中外宾客。 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建在老舍茶馆二楼,煤油灯、马灯、理发推子...
玉器位列老北京工艺美术中的“四大名旦”(玉器、牙雕、景泰蓝、雕漆)之首,文化积淀异常深厚。 清代初期,南方玉器制作技艺更高,大型玉器需运到南方加工,但到了清末,名家荟萃,老北京已成全国玉器加工的翘楚,所谓“欲得精工,必得京工”,清末民初,“臭要饭的潘秉衡,大海茫茫何荣,小辣椒刘德赢,王树森赛孔明”四人号称“四大怪...
文玩核桃起源 核桃虽然是种食品,但它在古玩行中也是个小小的收藏品种,行内人称为文玩核桃。如今收藏迷们,收藏一些造型怪异的核桃,同时称之为文玩核桃。核桃手玩,是我国古老的一种运动文化方式,跟石头和铁球相比,揉山核桃的优点是“冬不凉、夏不躁”。 文玩核桃,也叫“健身核桃”,又称“掌珠”。文玩核桃最初称“揉手核桃”,它起源于汉隋,盛行于明清。清朝到了鼎盛时期,玩家大多聚集交流在当时的“八旗一条街...
“八月十五中秋节,水果月饼摆满碟。”这句名谚道出了老北京隆重、喜庆的过节情景。 八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人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团圆节”。每年“七月十五”刚过,来自京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水果开始陆续上市,市肆的果摊栉比摆设,铺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鲜果散发出阵阵清香。八月初一,油盐店的菜床子...
筷子(古人称为箸)是中国人传统就餐工具,商代已出现,比匙(古人称为匕)略晚,合称为“匕箸”。 筷子的出现,应与初民只会烤制食物相关。原始烤法分三种:一是直烤法,将食物叉起来,直接明火烤制,刀叉应由此化来,商代中国人也用刀叉;一是石燔法,火上架石,石上放肉,餐具以刀为主;一是炮烧法,将食物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后用拨火棍拨出,这应是筷子的前身。 筷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
[导读]美味卤煮最早起源于宫廷,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由宫廷御膳房的苏造肉演变而来。苏造肉选料昂贵,老百姓吃不起,传承人便以廉价猪下水伴以豆腐、火烧代替,如法卤煮,取名“卤煮火烧”。地道的老北京没几个不爱吃卤煮火烧的。说起卤煮火烧,非 “小肠陈”莫属。当年资源匮乏,南城(宣武区)虎坊路的南横街胡同里,有多少人自“千里之外”奔着...
家里来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给客人现沏新茶,倒旧茶给客人喝是极不礼貌的。讲究“茶要半酒要满”。茶水不能倒满杯,七成则可,否则也是对客人不尊重。而且倒茶水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 旧时,大户人家留客人用饭,一般是到饭庄去叫饭,时间不长,伙计即用车送到。由于保温做得好,饭菜还是热的。来了贵客,则要到饭庄里吃。旧时宴请官长,或团体聚餐,或初交见面,不需到大饭庄,以整桌之席饷之(若...
人们常常说到的翡翠传入中国是在清中期前后,其实这是指翡翠大量被引进中国并已进行了批量生产的时间,而翡翠最初传入中国的时间却要早得多。 其实直到明朝,翡翠仍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在北京北部明十三陵的定陵中,陪葬万历皇帝的有大量的珍珠、宝石和精美的玉器,但其中没有翡翠制品。翡翠虽很早就见于记载,但这种能够像磨墨一样屑金的神奇的绿色宝玉直到清代才开始大量出现。这种产于缅甸北部的美玉传入中原的过程还有一...
●石侠 前门楼子也可以作为历史的证人。 北京除宫城外,有“内九外七皇四”一说。也就是说,北京城到清末有正式城门二十座,再加上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故宫的端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共二十八座,不知是不是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反正古代人总相信神算,特别是明代的大易学家刘伯温,人家神机妙算,总会有个说法吧。至于大伙最熟悉的和平门,那是1926年为疏通交通,...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一直以来,人们都知道它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它被重新认识、重新欣赏的过程中,老北京发挥了关键作用。 唐三彩自唐代以后,渐渐湮没无闻,直到上世纪初修筑陇海铁路时,洛阳北邙山一带大批唐代墓葬被破坏,大量唐三彩出土,方为人所知,由于它造型生动、颜色鲜艳、地域风情浓烈,加之晚清盛行收藏,故一出现,便立刻成为藏家新宠。 有收藏,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