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对外称,2018年他们在山西西吴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表明西吴壁遗址是中原地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冶铜遗址之一,为研究中国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与生产方式提供了直接证据,并填补了早期青铜器产业链的空白。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西吴壁村南,南距中条山仅数公里,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
近日,河北磁县文物部门在一村民家中发现一张清代宣统元年敬戴老人执照。文物专家认定,这张执照是百余年前优耄惠民赏赐官衔的实物见证,对研究清代民政规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古代,执照一般是指官府所发的文字凭证。这张执照为边长50厘米正方形纸张,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暗黄色纸上印有版框,版框由上部梯形下部方形构成,顶部印有繁体的“执照”两个大字,正文为竖版,记录着“兹据甘草营村耿朝堂呈称现年八十二...
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河南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公布,中原棉纺织技艺、青铜器制作技艺等4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本次入选的项目涵盖了纺染织绣、编织扎制、雕刻塑造、金属加工、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印刷装裱、食品制作、中药炮制、器具制作等10多个门类。 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目录重点选取了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传承人群多、具备一定市场需求...
11月28日,侯全辰在设计孔明锁。 11月28日,侯全辰在设计孔明锁。 11月28日,侯全辰在制作孔明锁。 11月28日,在河北省沙河市非遗展厅。 11月28日,侯全辰展示自己制作的部分孔明锁。 11月28日,侯全辰展示自己制作的“拇指孔明锁”(右)和“十字孔明锁”。 侯全辰是河北省沙河市一位七旬退休老人。年少时,他向当地...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自治区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着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近日在宾阳县挂牌成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基地在传承壮锦纺织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人通过壮锦纺织和壮锦产品生产增加收...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朝阳区建区60周年,12月15日下午,由北京市朝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朝阳书画院承办的“水墨丹青——朝阳城市风情画展”于北京798艺术区玫瑰之名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第十次文代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传统书画艺术,通过传统的书画艺术形式来反映新时代城市建设风貌,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化进程的时代特色。 ...
来源:法制晚报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yíng)”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那么这件刚刚“回家”的西周青铜“虎鎣”外观造型怎样?有哪些艺术与历史价值?就此,法制晚报记者昨天下午电话专访了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商周青铜器研究专家田率先生。 艺术价值:虎身龙尾纹饰组合造型独特 据田率介绍,他从事...
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游客在博物馆内,可通过5G技术“穿越”回楚国,通过车马坑身临其境感受楚文化的博大与精深。11月29日下午,中国移动湖北公司、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宣布,将推出全国具有示范性的“5G智慧博物馆”。今后,游客在游览湖北省博物馆时,就可体验到5G给博物馆带来的多项全新体验。 根据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5G技术和文物展示、馆区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研究,湖北移动将在博物馆区...
文房用具除了实用功能,更投注了文人的情感、情怀,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例如南宋林洪《文房职方图赞》,明屠隆《考余事·文房器具笺》、文震亨《长物志》等,不胜枚举,记载文房用具最多的有40余种。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文房四宝”处于绝对核心地位,此外水盂、砚滴、笔洗作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也格外受到重视。中国式的书写、绘画可以说是以水为媒介、为中心的。笔耕丹青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水——水注入砚池,墨...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14日通过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条例充分突出“保护”二字。条例规定,市和区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具体调查工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12月15日,甘肃省藏学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改革开放40年与甘肃藏学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会议围绕藏族民间文学研究、民族高校藏学学科发展、苯教研究等改革开放以来甘肃藏学发展的重要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丁思摄 “1978年,我还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如今,40年过去了,甘肃藏学研究成果繁多。”15日,甘肃省藏学研究会会长杨士宏在兰州谈及甘肃藏学研究40年发展说,他从1981年12月毕业留校加入藏...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共同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今天(12月16日)在江苏举行,从即日起至2019年元旦春节,包括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国文联等单位将派出117支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赴贵州、海南、陕西等地贫困县,与基层文艺爱好者结对帮扶表演歌舞节目,并演唱新近创作的中国梦主题创作歌曲,用文艺演出等形式给城乡人民送去多场慰问演出、辅导培训、展览展示等活动,营造欢乐祥...
李东方 扎根敦煌20余年守护戈壁国宝 12月14日下午,在东方宝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见到李东方时,她正在工作室指导徒弟使用珂罗版技术进行创作。“这里要注意一下,你看这个地方不能画太重。” 资料图:敦煌壁画临摹群像。 钟欣 摄 在敦煌莫高窟二十余年,李东方自掏腰包,完成了对9个敦煌精品特窟,约300平方米经典壁画的临制。敦煌研究院拨款10万元奖励李东方,她一分未留,全...
今年正值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日前,“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与以往重点呈现张伯驹先生收藏、捐赠作品展不同,此次展览将从张伯驹、潘素两位先生的笔墨耕耘、诗文唱和、师友交往等角度,详细讲述张伯驹潘素伉俪的艺术人生。 两位先生是近现代特殊文化语境下浸润的一代文化名流。张伯驹更是为了抢救国宝,不惜变卖家产、身陷囹圄。 在书画鉴藏领域,张伯驹眼...
陕西省文物局16日透露,浙江大学与陕西省文物系统合作的科学考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表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的窑业成就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 陕西富平银沟遗址是一个没有文献记载,且已被历史埋藏了一千多年的重要遗址。经过勘探,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土坑832处,矿物质遗迹242处,古井145眼,夯土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