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历史:"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由浙江地区的越窑首先创制。到东晋时,鸡首部分的作用逐渐由装饰性变为实用性,鸡首与壶腹相通,成为可以出水的流部。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初年,鸡首壶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逐渐消亡。"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中...
笔者昨日获悉,余姚收藏家陈国桢将向故宫博物院捐赠22件(组)越窑青瓷。 陈国桢爱好越窑青瓷收藏已30年,有藏品近1万件,不少是罕见的精品。2005年他在余姚建成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后,又在上海市奉贤区建立分馆,宁波分馆也在筹建中。应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邀请,陈国桢将在今年“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中专题展出其收藏的越窑青瓷藏品,开展时间初定为今年6月18日。 2013年11...
高3.6厘米,口径14.1厘米,底径6.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碗十花碗口,口一下渐敛。里外满釉,底一圈支烧痕,碗外刻直线五条。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根据唐代墓葬资料,当时已通行撇口碗。这种碗口腹皆向外斜出,壁形底,制作工整,是中唐时出现的新品种。它与敞口斜壁形底盘和撇口平底碟器形风格相同,成为一套新颖的饮食用具。同时还有口沿外翻,碗壁近于斜直,矮圈足的翻口碗和敛口浅腹的平底碗等。到了晚唐,...
从三国时期到西晋,青瓷工艺的中心一直在江浙一带,制瓷技术相当成熟。如南京西岗晋墓所出土的40余件造型精致的瓷器中,青瓷羊的釉质匀净无瑕,光彩晶莹;青瓷带盖小盂通体施釉,压印斜方格纹,盖纽上塑出一对雏鸟,生动可爱,十分精巧。 西晋时期,在浙江境内形成越窑、瓯窑和婺州窑三大窑系,所产青瓷釉色大都为淡青色或青白色,恬淡清雅。婺州窑青瓷在红色胎土上施化妆土,使烧造的青瓷釉层饱满滋润。德清窑的崛起及...
越窑,是生发在我们浙江的一个古代名窑。从唐代到五代,是它的兴盛时期,到北宋还在继续延烧,然已开始走下坡路。北宋中期以后,其地位逐渐为龙泉窑所替代,到南宋就停烧了。越窑的窑址是以浙东慈溪的上林湖窑为中心,包括上虞窑的寺前、帐子山、凌湖和慈溪的上岙湖、白洋湖一带的产地为代表。同时,绍兴、诸暨、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也都一直在烧造着青瓷。初唐时的越窑器,仍处于中国青瓷的低潮时期,其基本风格与南朝和隋朝...
从三国时期到西晋,青瓷工艺的中心一直在江浙一带,制瓷技术相当成熟。如南京西岗晋墓所出土的40余件造型精致的瓷器中,青瓷羊的釉质匀净无瑕,光彩晶莹;青瓷带盖小盂通体施釉,压印斜方格纹,盖纽上塑出一对雏鸟,生动可爱,十分精巧。 西晋时期,在浙江境内形成越窑、瓯窑和婺州窑三大窑系,所产青瓷釉色大都为淡青色或青白色,恬淡清雅。婺州窑青瓷在红色胎土上施化妆土,使烧造的青瓷釉层饱满滋润。德清窑的崛起及宜兴均...
胎骨薄,施釉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这是越窑的特色。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名气很大。“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世易时移,风光一时的越窑青瓷如今却寂寂无名,只在绍兴留下了300余处遗址。日前,在全市振兴工艺美术大会上,有人呼吁,绍兴应整理好越窑青瓷的传统文化遗产,重振越窑青瓷雄风。 2000多年前 绍兴便有“龙窑”数百座 绍兴的越瓷源远流长,名扬四海。...
叶瑞辉此次捐献的一件是西晋越窑青釉水盂、另一件是唐代越窑青釉油灯盏冒韪摄 收藏家叶瑞辉伉俪30日来到珠海市博物馆,他们向该馆无偿捐赠两件越窑瓷器,珠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杨长征连称填补了该馆的空白。 此次是叶瑞辉第三次向珠海博物馆捐献文物,他捐献的一件是西晋越窑青釉水盂、另一件是唐代越窑青釉油灯盏。 记者在现场看到,西晋越窑青釉水盂高4厘米,口径3.4厘米,胎质致密,通体施青...
中国古代瓷器有一种很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鸡首壶为何在历史上突然兴起又突然消亡?鸡首象征什么意义?鸡首壶留给我们的未解之谜实在太多。 宁波博物馆收藏的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见图),是鸡首壶中的一件十分“稀罕”之物,整体造型独特,为西晋同类鸡...
正如唐三彩中的经典器型为抬蹄马、镇墓兽一样,笔者认为越窑中的代表器型即为香熏。越窑为南方著名窑口,香熏在记忆中便与南方文化的温绵雅致的神韵大抵符合。熏香袅袅,竹简垛堞,正可谓:“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是以读书人多用香熏在室内熏香除秽净化空气,或熏以衣被而保持香气,以示高雅。 这件南宋越窑莲瓣纹青釉香熏(见图),以莲花为造型,刻以莲花瓣纹,刀工娴熟犀利,刻画生动活泼、自然流畅,釉...
村民意外发现的一处窑址填补了越窑青瓷发展历史空白 早期越窑学术研讨会今天举行,上虞首次发布禁山越窑重大发现禁山越窑5条窑炉被保护性发掘,出土了大量上乘青瓷,“禁山Y2”窑炉创下国内之最。 今天,为期3天的“早期越窑及上虞禁山窑址学术研讨会”在上虞区举行,来自国内考古界、文物管理部门的专家、教授齐聚曹娥江畔。上虞首次向外界披露禁山窑址的重大发现。 去年,上浦镇大善村的一位村民...
唐代制瓷业在隋代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和“如银似雪”的邢窑白瓷,即“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生产面貌。其实,唐代瓷器生产面貌远比所谓“南青北白”的简单概括更为丰富多样,迄今考古调查与发现的唐代瓷窑窑址遍布大江南北,当时的古瓷名品如长沙窑的釉下彩,河南鲁山、郏县窑的花釉瓷,以及绞胎瓷和三彩陶器等,都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越窑青瓷...
人有着追本溯源的特质,以便在茫茫人海中为自己找准位置。文化也需要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追寻自己的一缕身影,以便文化之水源源不断,涓涓而流。传承和发扬一种文化,需要贴上属于自己的标签。 上林湖是中国越窑青瓷的发祥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国家质检总局于2003年授予“上林湖越窑青瓷”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称号,为越窑青瓷烙上了“胎记”,使越窑青瓷在沉睡了千年以后得以再现辉煌。 近年...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
唐代的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主。越窑的范围主要指唐代越州行政管辖的七个县,包括余姚、诸暨、萧山、上虞等等。古代瓷器的命名,大多是以当时的行政区域加上窑口的名字命名,比如越州产的陶瓷就叫越窑。 唐人陆龟蒙有关于越窑的诗歌:“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颜色的青翠漂亮。其实,最早期的越窑有点偏黄,那个黄是绿里透黄,有点像红糖的那种糖黄色。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