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我国用鼠、牛、虎、兔等十二个动物纪年和确定人属相,古时叫“十二兽”“十二相属”“十二肖属”。以十二个动物配十二支(也称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酋鸡、戌犬、亥猪,故称十二肖属。十二个动物和十二支相配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乱变。十二支,它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干(也称天干)顺次循环相配,就叫干支纪年法,如甲子、乙卫、丙寅等六十年重复一次,俗称六十花甲子。 ...
新石器 仰韶文化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口径14.7厘米 这件陶钵的底部有布纹印痕,是制陶时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衬垫所致。布纹纹理粗细不均,粗线直径约0.4厘米,细线直径约0.05厘米,反映出当时纺线、织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遗址出土有许多纺线工具——陶纺轮,用陶纺轮纺好一定量的线以后即可织布。当时人们织布使用的工具只是水平式踞织机,又称“原始腰机”。
新石器 仰韶文化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口径17.4厘米 这件陶钵的底部印有席纹,是烧制陶钵之前用席子衬垫未干的陶坯所致。从席纹可以看出,席子是用人字纹编织法编织成的,其经带和纬带粗细相同,均为扁条状,且经带和纬带呈“人”字形相交,彼此穿过或压下二至三条,依次推移而成。
唐 196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残长37厘米、宽23厘米 在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中,有不少印花织物。中国古代印花技术以防染印花为主,唐代广泛应用了蜡缬、绞缬和夹缬等染色印花工艺,还有一种碱剂印花法。绞缬染法的真正兴盛是在唐代,唐代绞缬工艺有缝绞法、扎绞法和打结法,而夹缬法则是印染技术中比较复杂的一种。
清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 1953年文化部文物局拨交 纵24.5、横14.6厘米 纸质,木刻印。共11页。 此书为太平天国宣传教育书籍之一,以东王杨秀清名义颁布,卷首有杨秀清撰写的序文一篇,歌三首。自述奉上帝之命,下凡辅助天王起义救世的经过,并讲述劝人“弃邪归正”、“个个修好,人人炼正”的道理。本书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刻本,为国内孤本。原为清苏松太兵备道吴煦家藏。1...
汉 西汉 残长2.5厘米 中国古代在封缄公文或书信时,在竹简外再加一检(即刻有横向木木槽的木片),用绳索将检捆缚起来,在槽内捺上一块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印文称作“封泥”或“泥封”、“艺泥”。“齐铁官印”4字为篆书,是西汉初年齐国经营铁业、自设铁官的印信。
唐 明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高15.9厘米、口径25.8厘米、底径17.5厘米 此盆为圆形,青灰地,平口,里面有旋转而成的细擦纹,盆外围涂黑,在光平泥胎上涂细青泥一层,浮砌有龙、猿猴、虎、马、牛、狮等禽兽形象。这些禽兽,有的抱膝箕坐,有的举足高跃,有的漫步缓行,有的振羽欲飞。禽兽的空隙处满布团状物。盆的三足为站立着的三只兽的前部,即三只兽顶着盆。类似的这种兽蹄、...
明 纵35.1厘米、横14.3厘米 明代棉纺织业在全国都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江南最为著名,而松江更为全国棉纺的中心。印染花布在明代一直盛行不衰,各地都有棉布印染行业。其印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灰粉加入矾中,在白坯布上涂作花纹样,随意印染,待出缸后刮去灰粉,则花纹灿然;一种是用木板雕成所需纹样,用套印方法把布蒙在版上上色,这样印出的花布,华彩如绘,鲜艳夺目。图中所示的这块花布是用木板套印...
宋 辽 盛器 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墓出土 边长12.5厘米、高2.8厘米 此方碟壁上印花卉纹饰。碟内饰圆形菊花图案,四角为花叶。通体施黄、绿、褐三色釉,釉色莹润明艳,有细碎开片。碟的整体设计美观大方,釉色协调,是辽三彩器中的珍品。
瓷制文具是德化瓷器的传统产品之一,其中又以德化瓷印章最具特色,德化瓷印章千姿百态,多为模型制作,其形态主要有方形、圆形,印钮上多饰有人物以及狮子、虬龙、獾、猴、玉兔等等。 近日,笔者收藏到一枚清朝中期的德化瓷双面印章,该印章形制较为普通,呈方形,瓷质温润,由于胎体较厚,加上釉水较薄,印章中部有一窑裂,并阴刻有“端正”二字,双面印章内容均为“德记荣源”。但是,难得的是,该印章的印文为九叠篆,笔...
“居高声自远——诸乐三的艺术人生暨诸乐三书画印特展”昨日起在天一阁博物馆云在楼展出,百余件作品尽显著名国画家、杰出艺术教育家诸乐三的艺术人生。 诸乐三是安吉县鹤鹿溪人,曾求教于吴昌硕,得其亲授4年,吴昌硕称“乐三得我神韵”。1923年,上海美专成立中国画系,诸乐三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画系教授,教授花鸟、书法、篆刻课,以及后来的中国画论、诗词题跋等课。他与陈师曾、潘天寿等一起从事教学工作,是现代中...
为配合周南高速公路建设,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杨单庄村发现一处排列密集的汉墓群,出土“三老”铜印章等珍贵文物,为研究汉代乡里社会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物材料。 考古队执行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院朱树政介绍,编号M89墓葬中出土一枚铜印章,为双面印,两面各篆刻有小篆字体。据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释读,小篆字样为“隐阳三老”“宋黶”。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三老”是国家官吏序列中...
我国用陶制生产工具纺轮的历史源远流长。夏、商、周时代陶制生产工具纺轮,是用来作为纺织之用,造型基本承袭原始社会末期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这颗汉代印纹硬陶纺轮形状虽小,却凝聚着古人类的智慧和创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颗纺轮高2.8厘米,宽3.5厘米,穿档直径0.6厘米。胎质呈灰褐色,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纺轮上下两端呈锥形...
“晋率善氐佰长”印,晋,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三国时期,各方征战不断,晋以武力统一,但社会经济已遭到巨大的破坏,政权的社会基础薄弱,五胡十六国相继而起。出于政治考虑,晋沿用曹魏的政策,对各部族首领多行册封。存世的汉、魏、晋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以晋所颁者数量为最多,内容几乎涉及当时此类官印的各部族与称号。此印即晋政权颁...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佚名,原题: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欧亚大陆为何独不取印度? 成吉思汗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领,在他的领导下蒙古各部落最终实现了统一,他是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鞑靼、克烈、篾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即蒙古汗国,顺理成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