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此俑通高20厘米,宽8厘米,狮身长16厘米,骑兽俑的整体造型浑厚有力,抬首望天,气宇轩昂,武士身披甲胄,跨骑于兽背之上,左手抓兽头,右手若举剑,二目凌视前方,如临战敌,呈现出那种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俑体由赭红、浅绿、墨黑三色描绘而成,制作粗犷,人兽之间比例尺寸失当,这种夸张的制作手法,具有辽金时代墓葬陶俑工艺的风格与特征,虽经漫长的岁月沦桑,但品相仍然完整无缺,尽管表面色彩大多已退化剥落,但局部仍...
盖碗,始见南朝,当初盖大于碗口。延续至清代之后,因品茶需求大量烧造,但是其盖形制,一般都小于碗口。 雅趣轩珍藏这对粉彩人物盖碗(见图),通高8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厘米。器型规整,制作精良,隽秀端庄。胎薄体轻,瓷白质坚,细洁缜密。敞口、弧腹,圈足,底内铭“复兴昌造”四字楷书方章印款。盖碗里外施白釉闪青,晶莹亮润。赋色清柔艳丽,绘画工致精美。堪称清末传世彩瓷佳作。 盖碗口沿描金线,粉...
浙江省龙泉窑创烧于五代至北宋,到了南宋和元代,其所烧制瓷器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从南宋起,经元至明初期,龙泉窑瓷器的精品屡作为贡品,进呈朝廷。龙泉窑瓷器是继越窑之后,我国青瓷艺术殿堂又一高峰,深受皇帝、王公贵族,及商贾巨富、平民百姓的喜爱,并长期销售到东亚及东南亚许多国家。 笔者收藏有一只明永乐仿龙泉窑青釉碗,其高度为4.9厘米,宽度为11厘米,足径3.3厘米。该碗胎质洁白、细腻,为典型官窑糯...
此碗高6厘米,口径10.6厘米,落款“时丁酉秋月汪照黎作”。丁酉年即光绪23年 1897年 ,正是维新改良的新思想新文化冲击千年封建制度的时代。底款有“官窑内造”四字。碗上画的是:在私塾学堂里,一位教书先生头卧案头、闭目熟睡,而一帮学生乘机玩耍、戏弄老师的情景。只见右边一个童儿将先生的帽子摘下来安在自己的头上,另一个跪爬在绣凳上拿起桌上的毛笔在逗引先生的耳朵,一个双辫的胖小子正替身着红褂的小孩蒙眼...
这里所讲的香塔,不是位于摩洛哥的古城马拉喀什的标志——高达六十六米的马拉喀什香塔,这座塔建造时掺入九千六百袋香料而至今芳香飘溢;也不是中国古代寺庙里以香和泥而造成的塔型建筑物;当然,更不是现今世面上可以买到的用盘香盘旋成塔状的香塔。然而,我在这里介绍的邛窑香塔和上述香塔在历史上、在文化渊源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国四年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的《辞源》对“塔”是这样解释的:“以砖土为之。形高而锐...
哥釉青花又称碎器青花,旧称碎纹素地青花,传世品有明末吉州窑碎器青花、清代仿哥釉青花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许多古瓷著作中都将哥釉青花归为釉下青花的亚种,例如由已故中国著名古瓷研究大师冯先铭先生主编的权威性著作《中国古陶瓷图典》中就认为,哥釉青花“特点是在青花彩绘上罩以纹片釉,釉面碎片纹很像哥窑开片”(见该书第225页)。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无论是明代或清代的仿哥釉,都同宋代哥釉一样...
宣德炉,是明宣德三年宫廷内依图谱开炉铸制的一种焚香之器,简称“宣德炉”。宣德炉传世稀少,真品昂贵,各朝历代均有仿制。藏友是徽商后裔,家有祖传清早期仿铸的“宣德炉”一尊,是他祖辈们旧时曾置放家中神龛前供奉观音之用的香炉。 该“宣德炉”呈栗壳色,质地黄铜,坠重,炉体呈扁圆形,宽12.5厘米;炉口有折沿,沿口直径10.08厘米;上有两个对称的环形立耳,下束颈和折肩,炉底有三个乳状足,通高9.6厘米...
笔筒系文房器具,晋代已有烧造,常见越窑青瓷制品。明清时期尤为盛行,时至今日依然深受人们喜爱。虽然材质各异、千姿百态,却都凝聚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图示迎春艳影图笔筒,高20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8厘米。直圆筒状,唇口玉璧底,中心凹脐施白釉,内署“景德镇制”红彩篆书无栏方章款。正面彩绘花鸟,另面墨题:“春风艳影、辛巳年写于瓷都”,钤“余青”朱红印章款。 春风艳影图饰,采用折枝画...
公元618年,隋臣李渊废隋恭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唐,建都长安。唐前期粮食生产得益于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元次山集》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到唐玄宗时期已是“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在他的《忆昔》中生动地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但到了唐后期,阶级和民族矛...
近年来,瓷器收藏越来越热。但是,并非所有瓷器都具有收藏投资价值,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初入瓷器收藏领域者,除了注意辨别真伪外,还要把握好几个尺度。 第一要古。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古董。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第二要稀。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目前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故有了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
中国“申遗”之路走过30年,世遗总数稳居世界第二——释放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精神(深聚焦) 从1987年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30年。30年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无到有、由少变多,遗产类型不断丰富,保护经验不断积累。 如何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周年纪念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论坛...
文物的世界,尘封久远,许多人觉得很神秘,只属于一些特定的群体。一般公众接触较多文物的机会是有限的,即便偶尔去博物馆,也是走马观花,对橱窗里的文物留下太深印象的不会很多,有时可能连简单的说明牌都顾不上看清楚。 这样的情形正在开始改观。就在这个岁末年首,我们看到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新风景,一件件古老的历史文物,以各种形式被呈现,吸引了我们眼睛,打动了我们的心。很多人第一次觉悟到,原来文物如此珍奇...
1月10日晚,展览“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张亨伟摄 展览“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1月10日晚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来自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的两件藏品——科拉雕像和舞乐图瓶画器盖亮相上海博物馆大堂,在此迎接中外来客。 科拉雕像。张亨伟 摄 由大理石制成的科拉雕像(公元前520—前510年),高1.15米,“古风式微笑”、“不对称”等细...
为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北京正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今年将探索推动对会贤堂、贤良祠、先农坛(庆成宫)等社会单位占用文物的腾退利用和保护。这是记者1月10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六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古城灵魂和脊梁。 有资料显示,目前确定的中轴线申遗核心区...
资料图 沉浸于璀璨繁星下的阳关古烽燧。 王斌银 摄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曾勾起世人对古丝绸之路的无限遐想,但阳关的确切位置在哪里?一直困扰中国文博学界很多年。中国官方近期首次启动“阳关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项目,对史料记载的多处“阳关位置”进行了综合科考。 历时近一个月,该项目完成40多处疑似影像点的实地验核,排除了有可能是古道、长城、烽台和壕堑的地点,确认了几处古代水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