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高温釉下彩”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 不久前,笔者先后拜读了高学训先生的文章《探究高温釉下彩的源头》(原载《收藏快报》总第159期)和欧阳希君先生的文章《再说“高温釉下彩”的源头》(原载《收藏快报》总第231期),从中颇有受益。 据笔者所知,关于“高温釉下彩”的源头有“起源于浙江瓯窑说”、“起源于长沙窑说”、“起源于邛窑说”、“起源于洪州窑说...
在友人处见到几块青花瓷片,都是正德年的(图1、图2、图3),都有疑似阿拉伯文字。图4是香港天民楼收藏的一只正德年的青花瓷盒,也饰有阿拉伯文。这些阿拉伯文字是什么意思呢?我去请教紫砂壶收藏大家沙志明先生,他是回族人。他冒雨带我到南京伊斯兰教协会,找到了拓阿訇和杨阿訇。他们都是识别阿拉伯文的专家。不一会就看出来了。图4上五面都饰有文字,但能看清的只有一面,两个字大意是“数量多的容器”。译成汉语就是“百...
金品卿,名诰,号品卿居士、寒峰山人。安徽黟县人,活跃于清同治元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间(1862 1908年),曾在景德镇御窑厂专为同治、光绪两朝绘制御瓷,其瓷艺也深得同、光两朝皇帝和西太后的赏识。与当时同在御窑厂供职的王少维并称“御厂两只笔”,而金品卿为“巨笔”。擅长浅绛山水和花鸟。山水多仿南宋名家及明代沈石田;花鸟宗华新罗一派,笔力潇洒,设色清丽;人物画少见,有黄慎笔意。 彩绘《秋声图》瓷板...
由于我们受到传统概念上“南青北白”的影响,总以为北方只是白瓷的天地;因此对于北方青瓷的了解就少了。事实上,从魏晋时期北方已经开始有青瓷烧制了,像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北朝青釉莲花尊,这件富有佛教艺术风格的大尊,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粗犷,釉色青绿晶莹,制作精细;充分展示了北方早期青瓷的璀璨一面。到了晚唐北宋时,随着耀州窑的出现,人们对北方青瓷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北宋晚期汝官窑的烧制成功...
国庆长假期间,瓷友吕国玉随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一行赴浙江考察古窑址,在参观上虞博物馆展品时,发现一只唐代有铭文的酱釉陶瓷罐,便拍照留作资料。我对这唐陶瓷罐上的铭文颇感兴趣,经辨认记录如下,以飨读者。如图所示唐代陶瓷罐,高约30多厘米,翻口直颈,丰肩鼓腹,外施酱釉,腹部刻楷书铭文:“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润州句容县甘唐乡延德里赵金妻任氏粮罂”。罂,为小口大肚的容器,粮罂就是盛粮食的罐。说实话,这唐代陶瓷罐...
砚为长方形,雕瓶纹,瓶口巧为墨池,双如意瓶耳,乃清代惯用之砚式,寓太平如意。 此砚为一般普通歙石所制。石色灰褐,片状结构,石质较疏松,故易剥落。石声中出“当当”之音,砚堂中现许多银星点。 此砚上眼之处在于精美的雕工,赏者可以从瓶口(墨池后倾,坡度甚舒坦)、瓶颈、如意双耳、瓶之边线、古瓶底架上,领略徽派砚雕的刚柔相济和细致入微。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砚面底张上刻的回纹。众多回纹,无一走样,大...
说唱俑,又称说书俑,是汉代颇具特色的一类陶俑,一般多出于四川中北部地区。从历次出土的说唱俑看,它们的身姿形态各异,有坐式、立式、半蹲式等;造型装束有别,有击鼓说唱者、手舞足蹈者、身着戏装者和袒胸露乳者等,皆淳朴活泼,滑稽可爱。 图为汉代坐式说唱俑,是不久前我在苏州的古玩市场上淘得的,据摊主讲那是前几年他在江苏溧阳乡下收到的。该俑身材均匀,坐姿优雅;俑身本有鲜艳的彩绘,但因年代久远而剥落,红色...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专制政体。1915年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时尚迅猛发展,新女性时装形象应运而生,跃然瓷器之上,她们以时髦为荣,展示出从封建社会解放出来的仪态风貌,体现了中国女性服饰由清末古典服装向民国早期现代时装的转变。瓷器上画身穿时装的摩登女性,在中国陶瓷史上前所未有,改去了古代传统妇女的行为举止和装扮,民国早期瓷器上的时装人物画从多方面提供了当时风俗的珍贵实物资料。...
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盘,口径35厘米,高7.5厘米,足径17厘米,深腹,敞口,口边施酱色釉。盘内满绘人物故事画,画面被一高墙分成两部分。墙内有山石楼阁,奇花异草,祥云缭绕,一弯清溪沿墙基蜿蜒而去。庭院豪华而雅致,一宫妆仕女凭几而坐,风度雍容,却表情淡漠,似有满怀愁绪;仕女对面是一侍女,手指墙外,躬身对仕女说些什么。墙外,一位书生模样的男子手持一叶,对着墙内似在思索。书生的右上方,有“御...
这只绿泥大口扁腹壶为清末民初之器物,通高10.6厘米。此壶盖饱腹鼓,壶把和壶嘴朴实凝重,大敞口,气势恢宏。泥色墨绿,壶身刻有“昔自山中采,今从竹里煎”的联句,暗喻茶叶和煮茶。落款“壬申冬跂陶”。壶背面有竹、梅画意。刻款为“漱石”作,漱石即任干庭(当今紫砂工艺大师徐秀棠之师),壶底印有“金鼎商标”。盖款小方印“桂林”,冯桂林(1902 1946年),著名紫砂艺人,擅长松竹梅题材及仿真自然塑器。一生创...
宋代建国之始,励精图治,政治开明,军事强盛,社会稳定,国力开始恢复,经济逐渐复苏,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宋代制玉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比唐代有更大发展,为了满足宫廷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广大人民生活上的需要,玉器品种数量激增。据文献记载 结合有限的出土资料 ,宋代玉器可分为仿古玉器、陈设器,风格以仿汉为主,但又不完全按型脱仿,且有很大变化,在纹饰上如螭龙最为突出,往往给人一种“似古非古,...
西汉初期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粮食积累日益增多,西汉政权开始把储粮备战备荒提高到治国之本的高度来认识,于是全国各级大肆修建粮仓,出现了长安城的太仓、各县的县仓和常平仓等。由于现实生活中粮仓建设的繁荣,用粮仓模型作为明器陪葬在汉代已十分盛行,而且陪葬明器粮仓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形制之众,在中国历代陪葬的明器粮仓中首屈一指。稷粟千石粮仓 图1 .这是一件西汉早期的粮仓,高25厘米,直...
麒麟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之上始于元代,明清时期仍广泛使用。笔者喜爱古代陶瓷器集藏,今自荐家藏的两件清代顺治年间青花麒麟芭蕉图大瓷盘,与读者同好们共同欣赏。 一、顺治青花麒麟芭焦图大盘(图1) 通高7.2厘米,口径34.2厘米,足径16.3厘米。该盘敞口,口沿处施酱色釉,弧形壁,圈足,圈足胎釉结合处显有微微火石红。盘底部青花双线圈内书“玉堂佳器”四字篆书款识。大盘内满绘青花麒麟芭蕉图案。图...
灶具是专供人们烹煮食物和烧水用的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在“送死如事生”观念的支配下,幻想死后仍能像生前一样生活,于是将实用器皿或仿制的模型器即明器(冥器)随葬。灶的实际形体庞大,故墓葬发现的皆为明器,既有滑石琢磨的,也有青铜铸造的,而更多的则为陶瓷烧制。由于这些灶具明器都是仿照实用器制作的,不少生动的雕塑所形象展示的正是当时的真实生活场景,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灶具演变及生活习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