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瓷瓶采用双璧镂空设计,卵形的瓶身上漆有鱼戏水图案,专家鉴定为乾隆官窑品。 乾隆瓷的5.5亿“天漏儿” 中国买家在艺术品市场上创造的“天价奇观”一次又一次地冲破人们想象的极限,就在有人还纠结于4.368亿元人民币成交的《砥柱铭》是否“真实”的时候,又有人花5.5亿元人民币买下了一个乾隆瓷瓶。这一次,全世界都被惊着了。 班布...
昨日获悉,蔡甸将申报“中国知音文化之乡”。前日,来自湖北省民协10余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献计献策。 据悉,知音文化起源于伯牙子期的传说,钟子期墓是整个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唯一文物载体,坐落在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上,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甸区是知音故里,千年的知音传说是这座隋朝建置城市的文化之根,2007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
明代洒线绣龙袍 明万历有翼三眼龙、对襟、窄袖藏式洒线绣龙袍(出土实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
冕服的形成时期: 西周以前的冕服状况,并未见有明确的冕衮字样记载。但是从《虞书》中可推测出有十二章纹施与衣服之上。此后,从周代的青铜器铭文以及象形文字的记载中,可以推测出冕服在当时已产生。并且玄色上衣,下有裳和蔽膝,赤舄的制度已经形成,并依据身份等级区分服用颜色。而根据《世本》、《诗经》以及《左传》的记载,后世认为冕服所应当具有的特征以及相应的配饰都以完备,因此可以说冕服此时确已形成。 冕服的...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今天占据人们脑海并广受青睐的中式婚礼礼服恐怕仅有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以及清代以后女着旗袍男着马褂的式样。可是探寻华夏婚礼和婚服的源头,并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时,才发现最初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而大红婚服实际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服饰只是婚礼仪式发生的巨大变化中较小的一部分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周制婚服 婚礼古称...
继宁夏银川建成西夏博物馆后,中国第二个西夏博物馆在“西夏陪都”甘肃省武威市改建完毕,正式对外开放。 记者从甘肃威武西夏博物馆获悉,改建后的西夏博物馆对西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示,展示内容涉及西夏的农业、陶瓷、纺织、冶炼、灌溉、交通、商贸、经卷以及西夏史的研究成果等。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鼎盛时期曾两宋、辽、金鼎足而立。...
古代有品级的男子在公务场合所需要穿戴的衣服冠饰,凡是涉及到皇帝以及需要使用冕服的场合,则可以参见前面的冕服一节。 西汉初期并没有实行车骑衣服的规定,官员与民衣服无异。后来虽然有了对于带冠和服用颜色的相应禁令,但是并没有严格的体系,大抵是以四时节气而为服色之别。 东汉明帝时,才开始制冕旒衣裳,形成了一套官服的系统。总的来说是以袍为朝服,即深衣制。根据四时节气使用不同的颜色,而在入朝时则均着皂衣。...
“常服”一词具有双重的内涵:狭义的古称“宴服”,特指唐代按身份品级划别冠服的颜色、面料以及佩饰的一类服饰,服用于礼较轻的场合,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服装;广义的则泛指各身份、等级和阶层的人在非礼制场合下服用的日常服饰。本节要讨论的“常服”主要指一般服饰,即社会各阶层在普通场合下均可穿着的服饰。常服按照裁制方法和结构特点可分...
2010年11月28日,由北京金丝楠家具有限公司主办的“金贵楠雅金丝楠家具珍宝展”在北京晋商博物馆盛大开幕,同期展出的还有龙袍、皇帝手迹、唐卡、掐丝珐琅彩佛造像以及名人字画等精美艺术品。 金丝楠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因其木质光泽很强,尤其在光线照耀下有如金丝闪烁,故名“金丝楠”。金丝楠主要产于云、贵、川等地,现在已经濒临绝迹,为我国法定濒危保护树...
近日,文化部对外公布了2010年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项目,京剧与中医针灸均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表示,中医针灸和京剧都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瑰宝,这两个项目获得通过是对中华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可。 11月15日至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共有4...
布袋木偶吸引了所有大朋友小朋友们的目光 11月23日,由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携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2010“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该展览将于11月23日至12月5日期间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旨在通过综合呈现我国东南沿海丰富的文化遗产精华,增强全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的自觉意识。 本次展览以实物展品、图片及视...
首届中国苗族文化论坛在麻阳苗族自治县举行。来自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的代表和专家学者首次聚在一起,共商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大计。 首届中国苗族文化论坛的发起者是麻阳县政协。2009年9月,麻阳县政协首次倡议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和自愿参与苗族文化研究的单位组成一个集学术性、联谊性、地方性为一体的非盈利性组织苗族文化论坛,论坛主题为“保护传承苗族文化与发展民族区域经济&rdq...
主持人任兴磊:尊敬的王蒙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每年的岁末时节,我们相聚在这里,相聚在北京,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也多了几分收获,也满载新的希望,在这里我仅代表年会主办方对各位光临,尤其对王蒙部长的亲自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各位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今年年会邀请很多重量级演讲嘉宾,有各方面专家,我们很重要一点,我们注重企业发展形式,和方式的转变,关注企业创新,...
昨天上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成立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这是中国高校成立的首个书法篆刻研究所。著名书法篆刻家黄惇任该所名誉所长,朱天曙任所长,饶宗颐、冯其庸、欧阳中石、傅申、薛永年等著名书法家担任顾问。 为了配合研究所成立,该所举办全国名家邀请展,现场共展出全国书法篆刻名家作品50余件。中国书法篆刻研究2010论坛同时举办,探讨中国书法的国际教育和域外传播、当代书法篆刻的创作与研究以及中国书法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